
文化认同与高校劳动养成教育融合 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文化认同与高校劳动养成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路径。通过分析文化认同对劳动养成教育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提出针对性的融合发展策略,以期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文化自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 文化认同与劳动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1.1 文化认同的内涵与特点
在探讨文化认同的内涵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文化认同的定义。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某一特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可和接纳。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上,更表现为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精神上的寄托。文化认同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个体文化身份构建的关键。
进一步分析文化认同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深层次性。多样性源于不同地域、民族、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1];动态性则体现在文化认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以及个体成长而不断发展变化;深层次性则指文化认同深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对个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具体到文化认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认同有助于个体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判断力。同时,文化认同还能激发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推动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
1.2 劳动养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在解析劳动养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劳动养成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劳动养成教育是通过系统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个体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强调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旨在通过劳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我们探讨劳动养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阶段,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而劳动养成教育则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其勤劳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3]。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劳动养成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认同与高校劳动养成教育的关系辨析
2.1 文化认同对劳动养成教育的促进作用
在探讨文化认同对劳动养成教育的促进作用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它如何增强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劳动,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各种文化中的活动,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当学生在劳动养成教育中感受到这种文化内涵,他们不仅学习了劳动技能,更在无形中继承了文化传统。文化认同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使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进一步来看,文化认同还能激发大学生的劳动兴趣与创造力。当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有深厚的认同感,他们会更加珍视和尊重劳动,从而更加投入地参与劳动活动。这种投入不仅会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还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因为文化认同让学生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会更愿意在劳动中寻找新的方法和思路,推动劳动的创新和发展[4]。
2.2 高校劳动养成教育中文化认同的缺失问题
尽管文化认同对劳动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劳动教育与文化认同脱节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过于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了劳动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可能在技能上有所提升,但却难以体会到劳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导致劳动教育变得空洞和乏味。
文化认同的缺失对劳动教育效果的影响是深远的。没有文化认同的支撑,劳动教育就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学生可能会将劳动视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操作,而不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活动。这样的教育结果显然与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相去甚远。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文化认同在劳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性,努力寻找将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既具备劳动技能又深刻理解劳动文化内涵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 高校劳动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3.1 高校劳动养成教育的实施现状
在高校劳动养成教育的实施现状中,劳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核心环节。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劳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并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5]。这些课程通常涵盖了劳动理论、劳动技能以及劳动态度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劳动的内涵与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课程内容单一、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直接关系到高校劳动养成教育的质量。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背景单一等挑战,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6]。
3.2 高校劳动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传统教育观念对劳动教育的制约是高校劳动养成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传统观念中,劳动往往被视为低人一等的活动,与高等教育似乎格格不入。这种观念导致部分师生对劳动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因此,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教育观,是推动高校劳动养成教育发展的关键[7]。
劳动教育资源不足与分配问题也是高校劳动养成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由于资金、场地等资源的限制,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加剧了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因此,加大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劳动意识与技能的培养难题是高校劳动养成教育需要攻克的难关。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和实践技能,对劳动持有消极态度甚至抵触情绪。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潜在威胁。
4 文化认同与高校劳动养成教育融合发展策略
4.1 构建文化认同引领下的劳动教育体系
在构建文化认同引领下的劳动教育体系时,明确劳动教育的文化价值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劳动教育,挖掘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并确立起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教育目标。通过明确这一目标,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8]。
整合文化资源以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也是构建这一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等,将其融入劳动教育中。
4.2 创新劳动教育实践中的文化认同培育方式
为了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我们需要创新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培育方式。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效的途径[9]。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设计独具特色的劳动实践项目。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农耕体验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的认同。
建立劳动实践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积极探索将劳动实践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方式,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可以设立劳动实践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或者在劳动实践中穿插文化传承的讲座、展览等活动。这样既能够保证劳动实践的实效性,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文化。
4.3 加强高校劳动养成教育的师资与文化建设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劳动教育能力是加强高校劳动养成教育的关键一环。高校应重视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教育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学习活动,使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的劳动教育技能[10]。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促进劳动精神传承的重要举措。高校应通过举办各种与劳动相关的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和塑造,使劳动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推动劳动精神的代代相传。
5 策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5.1 策略实施的步骤与方法
在实施文化认同与高校劳动养成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一计划需要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时间表以及责任人,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例如,可以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将整体策略分解为若干个可执行的小目标,并为每个目标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
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则是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可以定期对策略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这种机制不仅能够确保策略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进,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提高策略的实施效果。监督和评估的内容应涵盖策略实施的各个方面,包括进度、质量、效果等,以便全面了解策略的实施情况。
5.2 保障措施与建议
为保障文化认同与高校劳动养成教育融合发展策略的顺利实施,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高校劳动养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加大对高校劳动养成教育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确保其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劳动养成教育创新实践,推动整个教育领域的进步。
完善劳动教育资源配置也是保障策略实施的重要方面。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劳动养成教育的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等。通过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劳动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积极寻求外部资源支持,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劳动养成教育的发展。
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则是保障策略实施的长远之计。高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共同推动劳动养成教育的强大合力。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方式,促进各方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目标。这种机制不仅能够为高校劳动养成教育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还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6 结语
文化认同与高校劳动养成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深入研究和有效实践,我们将不断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姣姣.新时代劳动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实现路径[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04):99-102.
[2]卢玉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山东工会论坛,2024,30(06):39-48.
[3]马蕾.传统文化符号与高校青年文化身份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9,(03):26-32.
[4]王爱荣.大学生劳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4,(18):139-142.
[5]汪秀霞.论文化认同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07):116-118.
[6]孙俊伟,常璇,魏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路径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6):51-55.
[7]刘文文,吴连勇.勤俭文化认同的德育路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7(03):128-130.
[8]于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创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4):63-65+69.
[9]高林.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甘肃教育研究,2024,(03):43-47.
[10]蒋奕.文化认同与高校德育课教学[J].贺州学院学报,2006,(04):114-116.
作者简介:乔伊娜,1989-04-14,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4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YWF10236240211。
如何引用
参考
林姣姣.新时代劳动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实现路径[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04):99-102.
卢玉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山东工会论坛,2024,30(06):39-48.
马蕾.传统文化符号与高校青年文化身份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9,(03):26-32.
王爱荣.大学生劳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4,(18):139-142.
汪秀霞.论文化认同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07):116-118.
孙俊伟,常璇,魏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路径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6):51-55.
刘文文,吴连勇.勤俭文化认同的德育路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7(03):128-130.
于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创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4):63-65+69.
高林.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甘肃教育研究,2024,(03):43-47.
蒋奕.文化认同与高校德育课教学[J].贺州学院学报,2006,(04):114-116.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