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摘要

随着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愈发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本文立足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需求,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出发,对二者在育人平台、管理机制、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推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1847年的《共产主义同盟章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坚持革命,坚持宣传”的意识形态观念。自1983年,“思想政治教育学”被官方确立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它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与关注,从此,它开始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之路。它贯穿于校园与社会,其教育成效如何,关系到社会安定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实,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通常,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为达到自己的特殊的政治目的,运用某种意识形态手段和恰当的资金支撑,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从而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的德育活动与实践[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就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并通过对其实际经验的总结,制定出相应的指导方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遵循的教育宗旨。它们的基本原理是:

第一就是定向。“定向”,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上正确的道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全面、系统的全面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把人们的思维与行为统一起来,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使其价值得以体现,这是根本的[2]

第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从实际出发”这一根本原则。

第三是示范原则。也就是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用自己的榜样行动来感染受教育者,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所谓“示范”,其实就是“以身作则”。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人为本”,是一种以人为主的教育方式,它对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两种教育都以解决学生的认识、情绪等问题为目标,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适应性为目标,以培养“四有”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生中间进行的,旨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术,提高他们的适应性,使他们的整体素质持续提升。这与大学生的最终培养方向、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有所区别[3]

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

首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积极心理对塑造优秀的人格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心理健全的人,由于其心理素质好、自控能力强、期望值高,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稳定。相反,如果出现了诸如自卑、孤僻、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问题,则丧失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其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原因在于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知与适应,无法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持续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他们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此来保持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和活动都离不开健康的精神,健康的精神主要表现为优秀的心理素质、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自律性等,可见健康的精神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第一,他们的精神很脆弱,他们的忍耐力很低。现在的大学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上大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之下长大的,他们在校园里呆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跟外面的世界有太多的交流,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和经历,虽然在学校里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却并不是很好。走进大学之后,由于离家太远,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碰到一些困难与挫折,如何与人交流,人际关系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都会让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压力,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出现心理问题[4]

第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抑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人际关系不好,就会使他们的挫折感增强,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愉快。在高校中,人际交往的内容包括:寝室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然而,一些大学生却以自私、冷漠的态度对待别人或团体,从而造成了学生间的不和谐,师生关系失调,甚至出现矛盾。

第三,就业心理困惑。虽然大学生的数量在增长,但是他们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时,总是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和调节这种落差,往往会让他在精神上陷入困境,无法自拔,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

第一,高校“两育”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二者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和权威者,更是协助者和治疗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维持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学生的心理弹性,锻炼学生的意志与意志,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从而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第二,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丰富和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之中,将其视为一种社会角色,而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将心理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5]

第三,二者的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弥补和提高二者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其在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障碍得以破解,改变看待问题的思路,弥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盲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1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是二者结合的重要前提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正确引导人的需要的学科。所以,要正确地调节人的需要,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准确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要,培育他们的正面、健康的心理需要,对其不合理的心理需要进行及时的疏导,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补性是二者结合的重要基础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互补作用,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在学校里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却常常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及的盲区。

同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心,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针对学生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有效的心理咨询与咨询方式,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与人生目标,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摆脱自己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种有益的补充,不仅不会否认其基本目标,而且不会使其本质与内容发生变化。相反,它还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增强其作用,充分发挥其功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的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应该是多样化的。

第一,二者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此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树立较高的理想信念。

第二,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与自觉。这一认知,不仅包含了对自己身体状态、心理特征的理解,而且还包含了对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先让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只有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达成自己的身份认知,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任,从达到自信的程度。

第三,两者相结合,要使大学生具有崇高的品格。大学生是处于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面临着学业、生活、人际关系、恋爱等诸多问题和矛盾。要想让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受到的各种压力,就必须把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好的意志品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的协同

1营造一个与两者相融合的教育环境

首先,要构建一种健康、正面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开展思想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其次,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整个社会,包括父母在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正确的认识与应对。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的培养上。

2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教育策略的整体性要求

其中,学习困难、人际交流困难、爱情困惑等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公共课、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理论来分析现实,用思维来分析问题。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对每一位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防护教育。此外,网络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有必要使用网络。

3注重教育和引导方法的相互补充与促进

高校要培养全方位、全方位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者都是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人才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二者应相辅相成。同时,也要重视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队伍建设上的协同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其根源在于教师队伍的匮乏。作为一名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他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而且还肩负着教师的双重身份。

大学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道德教育的成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对专职、兼职的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教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国家的期望,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国家的期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全社会的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生第一粒扣子要系好。”因此,作为一个出色的大学生,我们必须主动担负起这项职责。

参考文献

[1]史佳颖,方鸿志.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进路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8):138-140.

[2]党喜灵.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整合[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3):486.

[3]郝薇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施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06):57-61.

[4]刘维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阻碍与突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11):66-71.

[5]田婕,张兰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经济师,2022(08):147-148.

参考

史佳颖,方鸿志.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进路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8):138-140.

党喜灵.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整合[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3):486.

郝薇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施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06):57-61.

刘维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阻碍与突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11):66-71.

田婕,张兰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经济师,2022(08):147-14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