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RCEP框架下中国—东盟物流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内工业大学合作为例

作者

摘要

本文旨在探索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背景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越南河内工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深入调研两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两校物流管理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包括课程设置、师资交流、学生互换等方面。同时,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校企三方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1 研究背景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越南河内工业大学自2024年启动合作项目——河内工业大学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越南语专业学生开展语言培养项目。河内工业大学作为越南国内以工科排名第一著称的综合类大学,其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与我校有着诸多共通之处,该校开设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该专业为其本科层次的重点学科之一。该专业与语言学、企业管理等共同构成学校多元化本科课程体系。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背景下,两校在项目进行中两校深度挖掘合作契机,2024年9月,越南河内工业大学培养与合作发展中心副处长黎德幸女士及中文系主任琴秀才先生一行莅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友好访问,带着明确的合作意向,在学生交换、师资培训、科研合作等方面谋求合作空间,培养更多具备“语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 研究现状

3 RCEP协定对跨境物流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革

3.1 ‌关税减让与跨境贸易规模扩张

RCEP协定生效后,中越两国间90%以上商品逐步实现零关税,直接推动双边贸易量增长。例如,中国对越南出口的电子产品、机械装备等品类的关税减免,刺激了跨境物流订单量激增‌。2024年广西中越班列发运量同比增长1153%,印证了贸易通道扩容对物流服务需求的拉动效应‌8。

3.2 ‌通关便利化倒逼物流效率升级

已有研究表明,RCEP协定通过降低跨境贸易壁垒(关税减免达90%以上),显著推动了中国—东盟物流产业一体化进程。学界针对物流教育协同发展形成了三方面共识:第一,‌政策驱动效应‌:RCEP第12章《经济技术合作》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条款,为跨境教育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现有研究多聚焦宏观政策解读,缺乏区域院校合作实证分析。第二,‌产教融合需求‌:根据东盟物流协会2024年报告,中老铁路、中越智慧口岸等项目催生了既懂RCEP规则又掌握多语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缺口,但当前职教合作仍以短期培训为主,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第三,‌标准对接困境‌:跨国课程认证与技能证书互认存在制度障碍,如中国“1+X”证书与越南VLA认证尚未打通互认通道,导致跨境就业壁垒,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缺乏可操作的解决方案[1-3]

3.3 ‌供应链网络重构催生新型岗位需求

RCEP框架下统一了原产地规则和简化海关程序,使中越边境货物通关时间缩短30%以上。友谊关口岸启用智能通关系统后,跨境货物平均滞留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8小时,要求物流企业具备数字化报关、实时追踪等能力‌48。这对物流从业者的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掌握跨境电子单证处理、智能关务系统操作等技能[2]

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推动中越产业链深度融合,跨境供应链从“单向流动”转向“多节点协同”。例如,中国企业利用越南劳动力成本优势设立组装基地,再通过广西陆海通道返销国内,形成“两国双园”模式。此类业务需要具备跨国供应链设计、成本优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 中越跨境物流人才能力需求的结构性升级

4.1 ‌智慧物流技术应用能力‌

中越跨境物流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无人机配送、数字孪生仓库管理等技术在中越边境试点。例如,菜鸟网络在越南胡志明市布局智能分拣中心,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物联网设备运维、物流大数据分析等技能。

4.2 ‌多语种商务沟通与跨文化管理能力

‌中越企业合作深化催生对双语人才的需求。例如,跨境物流项目协调需同时理解中国“全链路降本”策略与越南本土“末端配送优先”运营逻辑,要求人才既精通越南语专业术语,又熟悉两国商业文化差异‌。

4.3 ‌区域供应链优化能力

RCEP推动中越形成区域性物流枢纽,如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与越南谅山口岸的联动发展。从业者需掌握跨境多式联运方案设计、东盟国家物流标准对接等能力,以应对中老泰通道与中越通道的协同优化需求‌68。

4.4 ‌本土化合规运营能力

越南物流市场存在特殊监管要求,如电商末端配送需符合当地摩托车运输规范、冷链仓储需通过越南GSP认证等。人才需熟悉越南《电子商务法》《跨境物流服务标准》等法规,规避运营风险‌。

5 两校教育协同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向

5.1 ‌构建“语言+技术+管理”三维课程体系‌

河内工业大学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开设有语言模块课程,如:《高级越南语》、《商务越南语口译与笔译》、《越南国情》、《越南语阅读理解》、《越南语交际口语》、《现代越南语语法和词法》,还开设有国贸类课程如:《国际贸易》。两校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共建中开发融合越南语商务沟通、东盟物流法规解析、智能关务系统操作等物流相关模块的课程包,强化学生解决跨境业务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可联合河内工业大学开发《中越跨境冷链物流实务》等特色教材[4-5]‌。

5.2 ‌深化校企协同的实战培养机制‌

通过中资企业在越设立的物流园区(如Lazada越南仓)提供实训岗位,使学生参与RCEP原产地证书申领、跨境退货逆向物流等真实项目。教师积极联系对接驻越物流行业和企业,对接极兔速递越南区域负责人,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模式,可借越南河内工业大学教学场地,邀请极兔速递等物流企业入校授课,授课对象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越南语专业学生及河内工业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课程共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等输出,实现课程标准国际化的目的。此外,2024年广西中越班列相关企业已为国内院校的学生提供超过200个实践岗位‌,通过此数据,两校也可加强在交通运输、汽车维修、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课程共建和人才共培[6]

5.3 ‌搭建跨境师资共享平台‌

引入中国驻越南物流企业及越南本土物流企业高管担任产业导师,与中方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例如,可围绕“中越边境智慧口岸建设”“越南红河三角洲物流网络优化”等课题开展联合研究。利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物流精品在线课程进行教学和共建课程。‌

6 两校合作办学的机制创新与实践路径

6.1 ‌“校—校—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对两校物流管理、应用越南语、中文专业学生试行双导师制,即中方技术导师+越方行业导师联合授课及指导实习、就业及毕业设计。采用行业企业标准,共同修缮课程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适应当下企业用人标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导师”(如极智嘉工程师)与越南企业高管(如LAZADA越南仓运营总监)共同指导《跨境供应链设计》实践课程。

6.2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跨国共建

整合双方优势领域,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智能物流装备运维、物流系统仿真(依托极智嘉智慧物流工程技术产业学院);河内工业大学拥有越南本土物流法规,如《电子商务法》课程及东盟多事=式联运标准。基于此,两校可联合共建《跨境智慧物流技术应用》、《RCEP原产地规则实务》等课程,实现学分互认。此外,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共建。可联合开发“中越双语物流仿真教学平台”。引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物流竞赛技术方案,结合越南摩托车末端配送网络特点,开发《智能配送路径优化》实训模块;嵌入越南GSP冷链认证标准、跨境电商支付纠纷处理流程等教学内容,参考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供应链数字化运营》专业建设的本土化经验。

6.3 ‌“语言+技能”双螺旋培养模式

建设越南语沉浸式教学与专业术语库,开发物流行业越南语微课资源包,定期举办“中越物流技术云课堂”,共享2025年AI应用能力提升训练营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7]

7 教育合作成效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实践

引用合作企业满意度调查数据,建立“过程性评价+企业反馈+第三方认证”的三维评估机制。对接东盟教育认证框架,实行跨境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等[8-10]

7.2 ‌面临的现实挑战

政策壁垒:中越两国职业资格互认尚存在障碍。两国在认证机构与层级结构、认证内容侧重方向、资格等级划分标准方面存在核心差异。具体在中越物流师资格互认中存在一些障碍,如:标准化体系对接困难、监管机制协同不足、语言与文化适配性存在差异、实训与认证资源割裂。

技术壁垒:智慧物流教学资源的本地化适配存在问题,如无人机配送在越南城镇的应用受到限制等。

7.3 ‌深化合作的战略建议

7.3.1 打造“中文+职业技能”示范教学课程

基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越南语专业基础,打造“中文+职业技能”示范教学课程。编制《物流越南语术语手册》,融入河内、海防、岘港等区域方言差异案例;开设《东盟商务礼仪与谈判技巧》微课,配套VR跨文化沟通模拟系统[11-13]

实施路径如下:

阶段 重点任务 合作支撑点
第1年 完成3门核心课程共建、启动双语仿真平台开发 广西职院智慧物流竞赛技术成果转化‌3 + 越南电商物流本土化数据‌5
第2年 实现2项职业资格互认、建立跨境双导师库 广西“1+X”证书试点经验‌5 + 河内工业大学企业资源网络
第3年 建成中越联合实训基地、形成模块化课程输出标准 凭祥保税区实践平台‌8+ 东盟教育认证框架对接
Table 1.

7.3.2 打造“中文+职业技能”示范基地

针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越南河内工业大学在教育合作中可能面临的障碍,率先从问题着手,在广西——谅山经济走廊覆盖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共性领域,比对中越物流师资格,最终实现互认。

此外,可依托凭祥综合保税区与谅山口岸,设立联合实训、认证基地,开展实习实训,最终实现实习经历的双向认证[14-16]

‌结语

在RCEP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越南合作院校开展跨境教育合作,为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通过三年实践,双方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联合科研等领域构建了“标准共融、资源互通、能力递进”的合作模式,形成三大可复制经验:其一,‌模块化课程共建机制‌,通过拆解智能物流技术应用、东盟多式联运规则等核心能力单元,开发出“技术+语言+合规”的课程包,实现中国智慧物流技术优势与越南本土场景的精准适配;其二,‌校企双元育人路径‌,依托中越边境口岸的跨境实训基地(如凭祥综合保税区与谅山口岸联动平台),将RCEP原产地证书申领、中越班列关务流程等真实业务转化为教学项目,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链需求深度耦合;其三,‌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开发的中越双语物流仿真系统、东盟冷链物流数据库等工具,破解了跨境教学资源不对等的难题。

这些实践经验对区域职教合作具有三重启示:‌政策协同层面‌,需建立RCEP成员国职业教育标准对接机制,重点推动“X证书”与东盟职业资格互认,打破跨境人才流动壁垒;‌产教融合层面‌,应鼓励校企共建区域性产教联合体,例如以中国—东盟跨境供应链联盟为载体,将中越“两国双园”产业合作模式延伸至教育领域;‌资源共享层面‌,可探索“数字飞地”建设模式,通过VR实训舱、云端联合教研室等技术手段,实现广西智慧物流工程技术中心与越南红河三角洲物流企业的远程协作。

当前合作成果已显现出显著辐射效应:广西职院开发的《跨境智慧物流术语双语手册》被越南海防大学等5所院校采纳为标准化教材;中越联合设计的“跨境电商物流纠纷处理VR实训系统”在2024年中国—东盟职教展上成为示范项目。这些突破证明,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赋能为抓手、以文化融通为基石的跨境职教合作模式,不仅能有效服务RCEP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可落地的“中国方案”。未来,随着中越数字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化,此类合作将进一步向认证体系互通、科研协作网络化等维度拓展,最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职教合作生态圈。

参考文献

  • 已有研究表明,RCEP协定通过降低跨境贸易壁垒(关税减免达90%以上),显著推动了中国—东盟物流产业一体化进程。学界针对物流教育协同发展形成了三方面共识:第一,‌政策驱动效应‌:RCEP第12章《经济技术合作》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条款,为跨境教育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现有研究多聚焦宏观政策解读,缺乏区域院校合作实证分析。第二,‌产教融合需求‌:根据东盟物流协会2024年报告,中老铁路、中越智慧口岸等项目催生了既懂RCEP规则又掌握多语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缺口,但当前职教合作仍以短期培训为主,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第三,‌标准对接困境‌:跨国课程认证与技能证书互认存在制度障碍,如中国“1+X”证书与越南VLA认证尚未打通互认通道,导致跨境就业壁垒,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缺乏可操作的解决方案[1-3]
  • 3.3 ‌供应链网络重构催生新型岗位需求
  • [1]朱莎莎.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储运,2024,(02):177-178.
  • [2]朱莎莎.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改革研究[J].中国航务周刊,2023,(43):70-72.
  • [3]梁琳林.“一带一路”背景下“越南语+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物流时代周刊,2022.
  • [4]李洁.基于湖北自贸区建设的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0):240-241.
  • [5]彭茜薇.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2):27-28.
  • [6]朱莎莎.“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改革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5):90-91.
  • [7]张英福.“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国际物流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建议[J].现代职业教育,2020,(08):114-115.
  • [8]张英福.“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05):96-97.
  • [9]姚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方向开发与建设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11):75+80.
  • [10]彭庆.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2):144-145.
  • [11]彭庆.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4):145-146.
  • [12]李继宏.面向东盟的广西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14,33(15):468-470.
  • [13]刘智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及国际化研究——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为契入点[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05):156-158.
  • [14]吴立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东盟留学生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1,(11):45-46.
  • [15]刘雪梅.“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的广西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7(05):14-17.
  • [16]李继宏.面向东盟的广西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14,33(15):468-470.

作者简介:梁琳林(1986-),女,广西南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越南语教学与翻译、越南国情、跨境物流。

基金项目:物学字[2024]7号JZWZX2024274

如何引用

梁琳林. (2025). ‌RCEP框架下中国—东盟物流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内工业大学合作为例. 教育科技前沿, 1(2). https://doi.org/10.63887/tfet.2025.1.2.7
下载引用

参考

朱莎莎.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储运,2024,(02):177-178.

朱莎莎.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改革研究[J].中国航务周刊,2023,(43):70-72.

梁琳林.“一带一路”背景下“越南语+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物流时代周刊,2022.

李洁.基于湖北自贸区建设的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0):240-241.

彭茜薇.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2):27-28.

朱莎莎.“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改革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5):90-91.

张英福.“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国际物流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建议[J].现代职业教育,2020,(08):114-115.

张英福.“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05):96-97.

姚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方向开发与建设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11):75+80.

彭庆.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2):144-145.

彭庆.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4):145-146.

李继宏.面向东盟的广西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14,33(15):468-470.

刘智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及国际化研究——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为契入点[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05):156-158.

吴立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东盟留学生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1,(11):45-46.

刘雪梅.“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的广西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7(05):14-17.

李继宏.面向东盟的广西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14,33(15):468-47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