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共建产业学院“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 中国

摘要

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是政、企、校三方共同对接的产物,进一步推进产业建设已然成为助力产假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本文阐述了“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概念,并从创新人才培育模式、自主研发“职教数字大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项目”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和细化教学管理与日常管理体系方面论述了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共建产业学院“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的成效。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大国工匠精神”的提出,国家加强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提升职业教育的适配性,产业学院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高校积极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也从传统的“办学体制到管理运行”惯性发展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教学运行到办学体制”倒逼式发展模式[1]

产教融合视域下构建产业学院“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是落实成渝经济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创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同时,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探索深度产教融合教学模式[2]

二、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构建教学模式意义

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是以政策为牵引,构建校企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协同共享多种资源,由校企共同参与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集多种教育功能于一体的育人新平台。建设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多方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准确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需求对接,强化基础、拓展实践,对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源于外因与内因作用。外因体现在产业学院发展路径为创新学院招生模式、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因则体现在产业学院属于二级教学单位管理,是学校提质培优、创新办学特色、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师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

三、“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概述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后发展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相较传统教学,它以实际项目为教学核心,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优势显著。

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以下简称 “学院”)由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与重庆足下科技有限公司于 2022 年共建落成,聚焦构建与成渝经济圈发展深度适配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行 “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 模式,以项目融入教学为核心,将应用型理论教学与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化”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生产项目、科研项目的实施,在此过程中进行做中学,学中做,强化专业知识。“教学项目化” 是指把企业真实生产中的案例、项目引入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活动围绕项目开展,让学生在实操中深化知识应用。学院大力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推行 “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 的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教学项目全部来自校企合作,依据教学内容,精准匹配行业需求与职业要求,并实时更新,项目种类丰富多样,充分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共同需求,为产业学院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

Figure 1.

图1 “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

四、“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以生产性实习为核心的三年制 “2+1” 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穿 “合 - 分 - 合” 实践性教学专业群。“2+1” 模式意味着将三年的人才培养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和一个阶段。前两年(“2” 阶段)学生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以及部分校内实践课程的开展,构建起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熟悉专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内容。后一年(“1” 阶段)则着重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等实际生产环境开展生产性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行业实际情况的认知。三年制“2+1”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根本,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人才培育方案[3]

(二)自主研发“职教数字大脑”课程体系

企业自主研发教育现代化“职教数字大脑”,通过自主研发AI大数据分析平台,从上百万条人才需求信息中进行行业分析、岗位能力分析,为专业建设提供数据支撑;通过OEAC师资认证系统为校企师资融合、统一教学标准与实施规范,推动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建设,打造集双元、双线、双师为一体的“三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校企师资共同成长;通过评估系统+理论课,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核心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强组织教学;通过实验系统+上机课,明确教师课程内容目标,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提升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产教融合系统+项目课程,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技术应用到真实的项目案例中,积累项目经验和工作经验;最后通过精准就业系统为学生智能推荐招聘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帮助、管理就业信息、跟进就业实时数据,助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最终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人才需求、专业研究、师资建设、学生成长、评估学习、上机实验、项目实战、就业跟进等过程记录形成特色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大脑,推动高校数字化专业建设。

(三)改革“教学-项目”教学方法

教学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 的核心理念,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发现客观规律,推动其将所学知识积极应用于实践,自主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从课程目标制定、教学设计规划、教学过程实施到课程考核评价,对 “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 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整体设计,构建闭环式良性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探究式教学,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与实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产业学院在推进 “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 模式时,加大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比重,主动革新实践教学内容,以项目驱动教学、以教学反哺项目,开展多元教学活动、科研培育及创新训练。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国际创新大赛、“挑战杯”“三创赛” 等赛事,通过科研项目实操训练与趣味性实践内容拓展,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实现以赛促学。同时,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及工程研究项目,精准对接企业岗位技术标准与人才需求,真正达成 “按需施教、靶向育才”,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共建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学院构建了 “情境化、参与式、个性化” 的权变式学习评价模式(见表 1),视评价为课堂诊断与改进的重要环节,以促进学生高品质学习与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所谓 “权变”,即依据学习目标、内容及实操场景的差异,实施差异化的评价方式与标准[4]。学生在课堂实操过程中从教师与同伴处获得及时反馈,使评价充分发挥激励、诊断及改进作用。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由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将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最终成果相结合,全面、立体地评估教学效果。

表1 学生课程成绩综合评定比例表

序号 评价类型 占比 主要内容
1 过程性评价 50% 每一个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知识能力测试等
2 结果评价 40% 按照课程考核标准,对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进行考核
3 增值性评价 10% 按照平时对学生个体的记录,进行评价
Table 1.

(五)细化教学管理与日常管理体系

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立“1+2+3”的教学管理体系,“1” 指对全体学生实施公司化管理,促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实践、自我成长中提升综合素养,着力培养管理型与创业型人才。“2”即实施两个负责人制度,学业导师负责人,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学业导师负责人主要职责在于统筹学业导师团队的工作安排与协调沟通;生活辅导负责人,生活辅导员负责人负责管理整个生活辅导员队伍,生活辅导员则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重要角色。“3”即三度出三才,三度指健康:身体健康是前提,技术:技术夯实是基础,思维:思维前行是保障;三才指技术型人才:让学员轻松进入行业,管理型人才:让学员在行业里走得更远,创业型人才:让学员在行业有所建树[5]。设立心理咨询、瑜伽健身、读书分享、体能测试、创业策划书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真实想法,融合思政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做好全程监管。

五、“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成效

(一)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高

通过实行“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同学们通过项目汇报、成果展示等方式学会了网站部署、云服务等操作,加深了专业技能的认知。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业务能力显著提高,成功申报实用新型2项,专利申请受理2项,软著成功申报1项,获得国赛奖项2项,创新创业赛道奖项10余项。为适应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专业建设

2023年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申报新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四川省教育厅审核并进行首次招生,招生人数为194人;2023年学院新生人数较2022年新增47人,实现招生人数新的突破。2024年申报新专业“人工智能”,2025年进行招生。

六、结语

产业学院是校企深化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特点,学院实践运用“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效果,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助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献,刘怡.高职产业学院职场情境教学模式构建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0,8(05):15-17.

[2]杨国梓.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项目化、项目教学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07):13-16.

[3]陈雪洋,徐清,孙廷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基于产业学院推进产教融合——“线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河南农业,2023(18):12-14.

[4]邓靖怡,易雪玲,胡顺义.我国高职课堂革命“帮学”模式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22,38(03):58-65.

[5]梁馨文.重庆足下科教集团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3.

作者简介:李杨,女,1987年7月,讲师,实践教学管理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产教融合

课题项目:本文系成都高职中专教育学会成都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项目教学化、教学项 目化”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ZZZ2024-12,负责人:李杨)

参考

朱丽献,刘怡.高职产业学院职场情境教学模式构建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0,8(05):15-17.

杨国梓.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项目化、项目教学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07):13-16.

陈雪洋,徐清,孙廷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基于产业学院推进产教融合——“线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河南农业,2023(18):12-14.

邓靖怡,易雪玲,胡顺义.我国高职课堂革命“帮学”模式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22,38(03):58-65.

梁馨文.重庆足下科教集团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3.

作者简介

  •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