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

摘要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长期实践的宝贵结晶,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并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对高校培养具备理想抱负、勇于担当、吃苦耐劳、乐于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培养拔尖创新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因此,为了培养出具备科学家潜质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应将科学家精神渗透进课程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网络育人体系以及实践育人体系之中。

科学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之中,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要素,更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将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还要求各级教育机构和社会相关单位需重点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尤其是要系统推进科研工作者的探索精神与行业专业特质的传承与发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因此,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科学家精神深入校园、融入课堂教学并根植于学生思想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科学家精神的思想内涵

科学家精神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该文件聚焦于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为推动学术风气和科研作风的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导。该文件将科学家精神概括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六个维度的总结精炼而富有深意,寓意深远且耐人寻味。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之精髓所在。尽管科学已经超越了国界限制,然而科研工作者依旧心怀对祖国的深厚归属感。只有那些深爱着祖国的人,他们的人格才能达到真正的完整。在这个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对自己初衷的忠诚,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书写于祖国大地之上,并成功地将科技成果融入到当代的宏大事业之中。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中最为显著的特质。在全球高科技竞争日益加剧和影响国家命运的大背景下,占据优势地位并从长远角度进行战略布局,成为了当代中国科学家所肩负的时代责任。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代表着对未知事物的深入探索,也是对自然之“面纱”的不懈追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们应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意味着他们应始终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不盲目追随权威,不盲目接受教条,勇于质疑,勇敢地接受挑战,并推广实事求是的精神。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铸就了科学家崇高的道德风貌。大量的科技人员都怀有“先为天下忧虑,再为天下欢喜”的深沉情感,他们都是“做出震撼天地的事情,成为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中国的科学家宁愿坐在冷板凳上,也愿意无私奉献。

聚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往科学家单打独斗、孤立工作的模式已然成为历史,科学家、科研组织、高等教育学府乃至各国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与联合研发,已成为新时代的显著趋势。这需要一种跨领域整合和合作共赢的创新思维方式。中国的科学家们应当倡导合作的精神,将个人的理想和愿景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培育国际化的视角,深化国际间的合作,从而为构建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对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科学不仅仅只是一项连接历史与未来、不断创新的宏伟事业,它也是愿意成为人类社会阶梯的前辈和不断进步的晚辈在教育过程中相互推动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科研人员应当身体力行,具有独特的见解,并激励年轻一代,把挖掘和培养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对年轻的科技专家而言,他们应当确立宏伟的目标、持有严格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并在借鉴前辈的经验时,始终追求卓越表现。

2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科学家精神作为国家核心软实力,见证了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是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等教育体系,不仅是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使命的内在需求,也是培育杰出科研创新人才的关键途径,更是推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战略性行动。

2.1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科学家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提供了生动且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最近召开的科学家交流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积极弘扬并深入践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种精神上的财富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宝藏,同样也构成了高等教育思政课的教学核心部分。在思政课中注入科学家的精神,将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观念,并更为有效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在《关于深入推动课程改革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的指导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培育具备良好品德和全面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继承者,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中心工作。科学家精神的融入,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实践。通过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高尚精神与卓越品质,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创新思维,培育其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担当,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构筑起坚实稳固的人才支撑。

2.2 培养拔尖创新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精神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基础科学人才的核心要素。在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的规划中,教育部着重指出需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作用,促进理科与工科深度结合、工科内部交叉创新、工科与文科相互渗透、工科与医学的紧密融合以及工科与农业的紧密协作,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一批能够引领科技革命并示范产业变革的卓越创新人才。融入科学家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尊崇兴趣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进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探究精神及创新素养,这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所有科学家的心灵深处,那些敢于攀至顶峰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那些对真理追求和对学术研究的严格追求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观念是至关紧要的。把这些基本的核心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学,有助于在学生的早期科研阶段培育他们的经验与优良习惯,进一步奠定他们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坚实基础。

2.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

科学家精神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源泉。中央及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文件《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指导方案》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基础、深层且长期的动力,中华文明的独特理念、才智、风范和吸引力,赋予了中国人民和民族深厚的自信与荣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的场合均着重阐述了科学家精神所承载的重要意义,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界在长期科研探索中形成的珍贵精神资产,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其中,能够激励学生传承并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心系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7

3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科学家精神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科学家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网络空间利用以及实践教学等四个育人维度入手,通过优化课程设计、营造文化氛围、拓展网络平台以及强化实践环节,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3.1 坚持课程育人理念,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承载着激活学生思维潜能与智慧启蒙的双重使命。高等院校需系统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构建课程思政三维协同机制,强化其在价值观塑造中的主阵地功能,将科学家的创新品格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实现其在育人全链条中的动态呈现。其一,融入课程教材,丰富思政教育资源。高校需在各学科教材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包括纸质和数字化资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强化公共课程如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对传播科学家精神至关重要。其二,融入思政课程,突出关键课程作用。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应结合学生实际,融入科学家精神,使用科学家故事和科技成就,采用多样教学方法,覆盖马克思主义、社会形势等主题。其三,融入课程思政,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教师在思政课中应结合实际,融入科学家精神,用多样手段教学,通过故事和案例培育学生的忠诚、民主法治观念,促进个人素质全面发展,并提高利用科学家精神资源的能力,使教学更多元化和深入。

3.2 营造文化育人环境,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传播科学家精神的主要渠道。通过校园文化,我们旨在推广科学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伦理思想和科技修养,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创新、实事求是和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国家急需的专才,为创新现代化建设贡献知识和支持。其一,结合物质文化,深挖思政教育内容。校园的物质文化设施,如历史馆、图书馆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其二,融入制度文化载体,强化学术道德教育。学校的规章制度融合教育理念和思政元素,倡导创新和宽容失败,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学术道德。其三,融入精神文化于教学,强调校内仪式性。高校文化精神是核心,日常仪式如入党宣誓和节日庆祝传递精神文化。科学家精神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仪式提升教育效果,并用科学成就和科学家故事传播。

3.3 搭建网络育人平台,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网络思政

在线育人平台是应对信息化时代教学挑战的核心解决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其一,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构建其内容框架。高校应发展慕课等在线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确保教育的全面和高效。其二,高等教育机构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精细发展。在思政教育中,教师是关键。我们通过培训、讲座和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和教育意识,以增强学生在线思政教育的参与感,并帮助教师更生动地传递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精神。其三,营造大学网络社会环境,强调科学家精神。高校应营造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的学术氛围,通过设置科学家主题景观和格言墙等融入校园文化,鼓励学生成立科学探究组织。

3.4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行走课堂

实践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践环节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追求真理、解决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创新精神。其一,以探索为核心,构建学习方法。建立实践导向的教育体系时,应以探索为核心,围绕自然观察、实验和技术创新设计教学。其二,突出团队协作,强化分享交流。科学家精神倡导团队合作、知识共享和交流。在学生实践课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合作并联系社会,定期举办科研竞赛和研讨会,让学生展示成果并得到反馈。其三,培育批判性思考,掌握解题技术。在“行走的课堂”中,科学思想的融入旨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育者需引导学生评估知识、提出并测试新观点,以培养思考力。

结论

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借助科学家精神的感召力与导向力,有效促进科学家精神渗透进之中,这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报效国家与人民的爱国情感,激发勇于开拓的创新思维,培育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涵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践行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形成感恩回馈的道德风范,进而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02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作风学风建设,进一步传承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指导意见》[Z]. 2019,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深入推动课程改革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的指导意见[Z]. 2014.12-17

张宇昂,郑向伟.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及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12):27-30.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续与创新发展工程的指导意见[Z]. 2017.13-19

陈贤.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J].新湘评论,2020,(21):47-49.

习近平.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3.14-19.

罗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20.

  • 作者简介:朱文娟(1999-),女,汉族,研究生在读,无职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

[1]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02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作风学风建设,进一步传承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指导意见》[Z]. 2019,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深入推动课程改革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的指导意见[Z]. 2014.12-17

[4]张宇昂,郑向伟.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及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12):27-30.

[5]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续与创新发展工程的指导意见[Z]. 2017.13-19

[6]陈贤.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J].新湘评论,2020,(21):47-49.

[7]习近平.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3.14-19.

[8]罗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2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