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药安全教育的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药安全教育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然而,在教育政策实施中仍面临小农户安全意识薄弱、施药技术装备滞后、基层监管碎片化及行业研发投入不足等困境。表现为农药利用率不足、包装废弃物回收率低等现实挑战。文章通过对农药安全教育实施面临的困境分析,从制度完善、技术革新、行为干预、监管协同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为农药教育实施提供帮助,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将“生态振兴”列为五大核心任务之一,要求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然而,我国农药使用长期呈现“高用量、低效率”特征。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8.5万吨,但有效利用率不足40%,药残留超标,导致农产品出口受阻和销毁事件大幅上升。农药喷洒是阻断或抑制病虫草害发展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村或城乡接合部农药中毒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农民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残留在农作物上的农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不加控制, 就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在此背景下,农药安全教育政策成为衔接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重要纽带。
1农药安全教育政策的内涵
农药安全教育政策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知识传播、技能培训与制度约束,实现农民从“经验施药”向“科学用药”转变的干预体系,其核心目标在于规范农药应用行为、降低健康与环境风险,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体系以科学用药原则为基础,要求使用者精准掌握农药理化特性、作用机制及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而制定动态施药策略,包括依据靶标生物抗性水平选择适配药剂、按照推荐剂量控制施药强度、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标准,从而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时规避药害与农产品残留超标问题。在操作层面,安全教育强调施药人员防护装备标准化穿戴、施药器械定期校准与维护,以及作业后个人清洁与废弃物回收流程,旨在阻断农药经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暴露途径对健康的潜在威胁。
农药安全教育亦具有明确的法治属性,需强化《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规的普及,重点提升农药生产经营许可资质识别能力、产品标签合规性审核技能,引导使用者规避非法添加隐性成分或假冒伪劣产品,从源头保障农药质量可控。从生态视角,教育内容需融入非靶标生物保护理念,提倡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缓释型低毒药剂,减少对传粉昆虫、天敌种群及水生生态系统的附带损害,并推广光催化降解、微生物分解等环境友好型农药残留消减技术,降低化学农药在环境介质中的持久性残留风险。总体而言,农药安全教育通过多维知识整合与技术赋能,不仅优化了农药使用效能与安全性,更在农业生产者行为规范、生态系统保护与农产品质量保障之间形成协同机制,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2农药安全教育的实施困境
2.1生产者安全意识薄弱与技术认知不足
分散的小农生产模式导致安全用药知识普及难度大,农户普遍缺乏对农药毒理特性、科学配比及安全间隔期的系统性认知。据调查显示:90%的农户选购农药时优先考虑防治效果,而不考虑农药毒性,90%农户施药时不采取防护措施,80%农户随意丢弃农药包装物。更严重的是,部分农户为追求短期效益,擅自增加用药剂量或频次,甚至违规使用高毒农药,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压力。这种“经验主义”用药倾向与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形成显著脱节,成为安全教育落地的首要障碍。
2.2 施药技术装备滞后与标准化体系缺失
当前我国农业施药仍以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为主(占比超80%),其雾化效果差、药液流失率高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农药实际利用率不足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尽管植保无人机、静电喷雾器等高效器械逐步推广,但高昂的购置成本(如无人机单台价格约5万元)与操作技能门槛限制了普及范围,尤其对小规模种植户形成技术排斥。同时,施药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器械校准、作业参数优化等关键环节缺乏量化指导,进一步削弱了技术减害潜力。
2.3政策执行碎片化与监管覆盖不足
虽然《农药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了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责任,但基层执法力量薄弱与检测能力不足导致监管盲区。例如,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在县域层面常流于形式,部分经营者为牟利违规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推荐超范围农药,而农户因缺乏标签识别能力成为主要受害群体。
2.4 生态教育与长效激励机制薄弱
现有安全教育偏重操作规范,对生态保护责任的传导明显不足。例如,仅12%的培训课程涉及非靶标生物保护内容,农户普遍缺乏对传粉昆虫、天敌种群的保护意识,导致生物多样性持续退化。此外,政策激励多集中于惩罚性措施,对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主体缺乏持续性补贴,难以形成“减药增效”的内生动力。
3农药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
3.1强化法规约束与标准体系建设
完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建立农药全生命周期追溯制度,明确生产、经营、使用主体的法律责任。重点推进高风险农药定点经营与低毒生物农药补贴政策,将农药登记审批与生态风险评估深度绑定,严格限制高残留农药的适用范围。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全国统一的农药电子追溯平台,实现“一瓶一码”。
3.2构建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体系
针对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差异化需求,开发模块化培训课程: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主体,侧重精准施药技术(如植保无人机操作、变量喷雾参数优化)与绿色防控方案设计;对小农户则通过田间学校、短视频科普等通俗化方式,强化安全间隔期认知、防护装备使用及农药废弃物回收规范。推广“理论教学+实操演练+跟踪指导”的三段式培训模式,如浙江省依托“浙农优品”平台开发的AI病虫害诊断系统,可实时推送定制化施药建议,使农户违规用药率下降58%。
3.3推广绿色防控与精准施药技术
优先发展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天敌昆虫规模化繁育(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微生物菌剂(如苏云金杆菌替代化学杀虫剂)降低化学农药依赖度。同时,推广静电喷雾、防飘移喷头等高效器械,结合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动态,实现按需施药,减少农药过量使用。农药的剂型不同,使用方法要求也不同,如粉剂只能喷粉使用,不能用于喷雾;烟雾剂要在密闭条件下使用才会发挥效果。要按农药厂家或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规定的单位面积用药量、浓度使用农药。
3.4完善监管闭环与激励机制
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工作,做到专款专用。如湖北省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纳入乡村振兴工作考核指标;对采用绿色技术的经营主体实施差异化补贴,如对生物农药使用者给予30%购药补贴,对通过绿色认证的农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形成市场倒逼机制。
3.5落实农户农药安全使用培训
农户应具有一定的植保知识和施药技能,还要具备中毒急救知识。做好自身防护,带手套和口罩,身体不要有裸露的地方。在施药过程中不得吸烟、进食、喝水,不能长时间连续施药,如有头晕、恶心等症状时应停止施药,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并脱去防护服,如果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就医。
总结与展望
农药安全教育作为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通过法规约束、技术推广与行为引导的协同机制,初步构建了覆盖生产、经营、使用的风险防控体系。《农药管理条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农药利用效率与农产品合格率,然而,小农户认知局限、技术应用断层及监管资源分散等问题,仍制约政策效能发挥,表现为化学农药减量化进程缓慢、区域性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等现实挑战。
未来需聚强化技术适配性,加快植保无人机、纳米农药等精准化工具的普及,深化制度创新,完善“绿色认证—生态补偿”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快农药教育政策的精准落实,推动农业安全、绿色生产。
参考文献
- 赖载万,王贵华,肖福秀.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3,3 (04):43-45.
- 王琼娟.外部性理论视域下农药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 29-36.
- 田凤.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回顾与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0,(04): 14-17.
- 余根坚,高占义,杨继富.节水产品认证配套政策措施分析与建议[J].中国水利,2007,(03): 58-60.
[5]郭睿.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5,(06):28-30.
作者简介:许靖舸,昆明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潘宇梁,大邱加图立大学,硕士研究生,山东日照,医疗工程
如何引用
参考
赖载万,王贵华,肖福秀.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3,3 (04):43-45.
王琼娟.外部性理论视域下农药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 29-36.
田凤.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回顾与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0,(04): 14-17.
余根坚,高占义,杨继富.节水产品认证配套政策措施分析与建议[J].中国水利,2007,(03): 58-60.
郭睿.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5,(06):28-30.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