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基础日语”课程为例

作者

摘要

随着高校外语教学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并结合信息化、智能化融入外语教育,混合式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时间优势及个性化学习等的优势。优化外语教学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基础日语课程为案例,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研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实践路径,仅供参考。

1 高校基础日语教学现状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各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全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近年来,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进行了修订,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突出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育理念。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国内高校的语言文学类专业相继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本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多年前开始就积极地尝试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结合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特点,探讨一下基础日语课程由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后的实际效果以及实施的重要意义。

1.1教学方式手段单一传统

日语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形象、中日两国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而基础日语又是面向高校日语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课程旨在从基本的语音、单词、语法开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和语言学习习惯,为高年级的日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旧是占着主导地位,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讨论或提出问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依然占据重要位置。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造成了学生厌听的现象,大学课堂“瞌睡族”“低头族”“手机族”比比皆是[2]。另外,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也仅限于投影的PPT展示,很少有其他信息资源的融入。

1.2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元素

基础日语的教学因其基础阶段的特殊性,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单词、语法的讲解上,导致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除了教材,很少使用其他网络资源。虽然我们的教材几经修改,目前使用的《新编日语1(重排本)》题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一部教材。但是,对于被互联网伴随长大的“00后”大一学生来说,光是教材的内容还远远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3学生群体之间的个体化差异较大

1.3.1学生日语基础不同

高校大一新生大部分是零起点的学生,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从高考日语升上来的,这就导致大家的日语基础不同。

1.3.2学生学习兴趣不同

学生选择日语专业有各种不同的缘由。有的是基于对日剧、日本动漫的喜欢而选择日语专业;有的虽然不是因为喜欢日本文化但是本身对外语的学习就比较感兴趣而选择了日语专业;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则是对日语或日本文化完全没有兴趣,也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愿而是其他各种外在原因而选择的日语,如家长要求、没有达到志愿专业的分数线等等。学生兴趣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日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学习的效果。

1.3.3学生能力上的差异

大一学生在基础日语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即:对于日语中同样的一个很基础的知识点的认知能力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有一些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会很快,而且也会理解到比较深层的知识,也有一些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不但如此,还很容易忘记。

2 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及优势

基于以上的教学现状,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被引入到高校基础日语的教学中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一种趋势,也在高校的教学中显示了其显著的优势和效果。

2.1定义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将传统面对面教学与数字化、网络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引导学习者由浅到深地进行知识点的思考和学习。

2.2优势

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在学习的灵活性、互动性、资源丰富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优势。

2.2.1灵活性

由于线上教学的加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实现个性化学习,以补充线下课堂教学中没有听懂或者没有讲到但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2.2互动性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时间也不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可能一节课完全就是教师灌输式讲解。混合式教学完美解决了互动性不足的问题。课前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等平台等发布学习任务以及预习资料,学生可以观看课程学习资源和优秀教学案例、日语课堂教学实录等,在讨论区对知识点进行提问和讨论[3]

2.2.3资源丰富

目前同一门课,除了线下的各种各样的教材外,还有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大学MOOC、人民网公开课、国外在线教育学习平台等丰富的线上资源建设,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轻松地获取。

本校应用日语专业教学团队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正确把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确保线下教学能够与线上内容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4]。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OA)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连接、有机联动并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BOPPPS(B:导入;O:学习目标;PPP: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S:总结)教学法对基础日语的每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的教学效果。[5]

接下来,本文以《新编日语1(重排本)》第六课“浦东”为例,详细说明本校应用日语专业如何将混合式教学应用在基础日语课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BOPPPS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基础日语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前测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情况的考查,因此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选择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考查比较合适。因为在课前通过云班课布置了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的作业,因此,在回答中应该会有一些描述景色的形容词、形容动词出现。前测部分我们用云班课抽签的形式请学生来对这些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进行中日文互译。

3.1 Bridge in(导入)

在上本课之前,我们通过云班课布置了观看外滩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的作业。我们设置的问题是:皆さんは上海の外灘に行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か。外灘で黄浦江の両側に広がる風景を見てどんな感じですか。(大家去过上海外滩吗?在外滩观察到的黄浦江两岸的风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回答情况。因此上课一开始教师对学生云班课上的作业情况简单点评,同时可以将几十年前自己在上海生活时的所见所闻,用简单的日语对上海的变化进行简短描述。

3.2 Objective(教学目标)

通过PPT展示本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前,对本课需要掌握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展开教学活动。本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3.2.1学生能掌握本课重点详解单词、能对这些单词进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

3.2.2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本课语法和句型。特别是名词、动词谓语句的过去式的用法;对基本句型可以进行熟练地中日互译。

3.2.3学生能熟读和背诵前文,熟读会话文和读解文。并能正确地翻译成中文;

能力目标:

3.2.4学生能使用本课单词和语法表达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或者游览过的经历进行简单的说明;

3.2.5学生能够对浦东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通过日语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3.2.6学生能够用接近于母语思维的方式、运用日语对自己的家乡的变迁进行简单地说明。

3.3 Pre-assessment(课堂前测)

3.4 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堂参与)

课堂参与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部分。本课的教学,教师借助PPT及相关音视频资料对本课单词及语法进行详细地解说。在解说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翻转课堂、云班课等,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互相提问等,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更加直观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既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互动性,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可以使用之前几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和本课的知识点(如动词、形容词、名词的过去式和现在式),对学生进行提问:皆さんの記憶の中の故郷と今の故郷と比べると、どこが違いますか。(大家用日语简单地描述一下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和现在的家乡有什么变化?)学生用学过的和本课中的日语知识点各抒己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用问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变化背后的深远意义。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个问题可以作为课后作业,需要大家通过在线查资料进行思考后在云班课上讨论提交。该作业在课堂后测中体现。

3.5 Post-assessment(课堂后测)

后测部分是对学生本课学习内容整体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或评估。本课我们设置的是话题讨论,最后以自己的家乡变化为主题,写一篇日语短文在云班课上提交。作文的打分采取老师打分(50%)+学生之间相互打分(50%)的形式进行。

话题为:浦東開発開放30年の歩みを振り返って、中国の他の地域にどんな影響をもたらしましたか。浦東開発の意義は何ですか。(回顾浦东改革开放的30年,思考浦东开发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影响。浦东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大一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用日语回答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允许学生用中文讨论。对于有高考日语升入大一的学生以及课后非常努力学习日语的同学应该鼓励学生用日语进行讨论。将讨论内容以文字的形式作为拓展作业上交到云班课。

短文作业:用日语介绍一下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和现在的家乡有什么不同。

3.6 Summary(课堂小结)

首先进行学生的参与情况点评,并邀请同学进行课堂反思,思考今天的课堂活动中哪一环节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接着,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总结。最后教师可以画龙点睛地升华主题,也就是本课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无论是上海浦东的发展,还是自己家乡的变化,无一不是我们祖国安定繁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前进给我们带来的。体现了国家政策的正确性。

4 基础日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总结与反思

本校的基础日语课程除了在课前到课后的每个环节中融入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以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在线平台,之江学上面有专门针对《新编日语1(重排本)》的配套教学资源,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每一课的配套听课和完成课后作业。这一部分的线上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以10%的比例计入学生的总评成绩。总的来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资源和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不同日语水平的学生均可以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提高日语的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运用能力[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产出导向法为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学方式,减少重复性工作。利用丰富多彩的线上学习资源和方便灵活的线上平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产出要求,进行针对性的作业辅导和点评,提高日常教学效果。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比方说在线资料的选择是否符合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公正,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进行斟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小力,李帅.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基础日语(一)”课程为例[J]大学.2024 (11)
  2. 胡燕静.基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以日语高级视听说课程为例教育教学论坛[J].2020 (36)
  3. 江小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日语视听说”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 . 2023 (02)
  4. 韩欢,王祁阁,王红国,杭桂华.应用型高校大学日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25 ,41 (01)
  5. 张楠.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日语语言学概论”混合式教学探究[J]高等日语教育2022(02)
  6. 朱晨昭.《日语视听说》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才智,2025,(08)
  • 作者简介:谢芳琴,(1979.3),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如何引用

谢芳琴. (202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基础日语”课程为例. 教育理论与研究, 1(1), 54–58. 取读于 从 http://8.219.207.158/index.php/ETR/article/view/297
下载引用

参考

马小力,李帅.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基础日语(一)”课程为例[J]大学.2024 (11)

胡燕静.基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以日语高级视听说课程为例教育教学论坛[J].2020 (36)

江小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日语视听说”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 . 2023 (02)

韩欢,王祁阁,王红国,杭桂华.应用型高校大学日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25 ,41 (01)

张楠.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日语语言学概论”混合式教学探究[J]高等日语教育2022(02)

朱晨昭.《日语视听说》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才智,2025,(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