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经验·观念:油画专业创作的AI当代表达研究
摘要
本文以油画专业创作为核心,探讨传统技法与数字时代技术融合背景下的艺术语言重构问题。通过分析构图、色彩、笔触、材料及题材等基本构成要素的当代演变,揭示油画创作从“守界”到“越界”的动态平衡机制。研究指出,AI技术的介入既拓展了创作的可能性,也引发艺术伦理与作者身份的新挑战。最终提出“技术-语言-思想”三位一体的框架,强调油画教育需融合匠人精神、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以应对算法时代的艺术生态变革。一、引言
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工作室中,一位学生正同时面对两幅未完成的画作:左侧画布遵循安格尔式罩染法描绘古典人体,右侧则尝试将丙烯酸凝胶与电路板碎片拼贴成赛博格肖像。这种撕裂感恰是当代油画专业创作的缩影——既要维系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技艺谱系,又需回应数字时代对艺术本体的质询。
油画作为学院教育的核心学科,其创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技巧和视觉呈现。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观念的变化,油画的创作已演变为一个多维的复合系统,涵盖了技法逻辑、个体经验与观念表达。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艺术家不仅要关注传统技法的传承和革新,还要面对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机遇。现代油画不再单纯是“物质艺术”的呈现,它越来越依赖于新的技术工具和思维方式,从数字图像生成到虚拟现实的介入,油画创作的边界和内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本文通过对油画专业创作实践的分析,探讨在这一动态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在“守界”与“越界”之间找到平衡。在“守界”方面,传统技法和经典理论的传承仍然是油画教育的基础,学生需具备扎实的技艺功底;而在“越界”方面,数字技术、跨媒介实验以及新兴艺术观念的融入,则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本文提出,只有在“技术-语言-思想”三位一体的框架下,油画创作才能走向未来,超越传统与现代的对立,进入一个更加多元与开放的艺术空间。
二、油画专业创作的基本构成
油画作为一种深具历史积淀的艺术形式,其创作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技法、语言与思想的交织体。以下从构图、色彩、笔触、材料和题材五个方面,探讨当代油画创作的基本构成。
(一)构图:秩序的博弈场域
构图在油画创作中不仅是一种形式美的追求,更是一种秩序的建构与观念的显现。传统油画构图深受古典美学与数学比例的影响,如黄金分割、对角线构图、三角形稳定结构等,在西方绘画史中形成了系统化的视觉规范。在这种构图方式中,形式本身便承担了观念表达的职能。构图形式的多样化亦为情感传达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水平式布局往往营造出平稳、宁静与安定的气氛,适用于风景与静物题材;垂直式构图则强调庄重、威严,常见于宗教与历史画;S形构图富有韵律与动态变化,带有巴洛克式的戏剧张力;而三角形构图则因其稳定性与中心聚焦能力而成为肖像与群像的经典布局手法,正三角带来空灵感,锐角三角则具刺激与张力感[1]。
当代油画创作则逐渐突破这一传统范式,开始引入碎片化、多焦点、去中心化等“反构图”策略。如格哈德·里希特在《十月》系列中将图像破碎化处理,放弃中心主导,改以边缘与残缺唤起观者的不安与沉思,借构图结构的瓦解隐喻历史记忆的断裂与模糊。随着图像生产机制的变化,构图不再仅是“如何安排”画面元素的技法问题,而成为艺术家对权力结构、观看方式与意识形态的反思现场。
(二)色彩:从物理到心理的转译
色彩自始至终都是油画创作中最具表现力的视觉语言之一,它不仅关乎物理属性如波长、明度与饱和度,更承载着艺术家对世界的情感投射与心理叙事。在传统油画中,色彩的使用往往服务于再现自然,体现光影关系与物象结构,如17世纪的荷兰画派通过精确的色温调配来呈现玻璃器皿的透明感与金属器皿的冷峻质地。但很快,色彩从自然模拟的工具转向精神情绪的媒介[2]。威尼斯画派尤其擅长运用浓郁暖色调营造出神圣与戏剧性的氛围,例如提香与委罗内塞通过红与金的对比塑造庄严华丽的宗教场景,将色彩作为信仰的视觉化途径。进入现代主义之后,色彩逐渐摆脱了自然主义的束缚,成为表现心理状态与主观经验的重要手段。蒙克的《呐喊》中以高饱和的硫磺黄与血红渲染极度焦虑与恐惧的内在情绪,画面如同灼热般刺痛观者的感官,标志着色彩作为心理语言的极致运用。
当代油画创作则进一步探索色彩在观念层面的功能。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的一项实验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念绘画中主动降低色彩饱和度至NCS(自然色彩系统)2500-N中性色域,结果发现这一策略有助于削弱色彩的情绪干扰,强化画面中的理性秩序与思辨氛围。这种“去情绪化”的色彩运用反映出当代艺术家对于色彩功能的重新理解——不再以取悦视觉为目的,而是以构建思维场为目标。与此同时,新技术也拓展了色彩的认知维度。例如,AI色彩辅助工具可根据情感语义生成调色建议,3D打印颜料可控制光谱反射率,实现物理上“不可调和”的色彩并置,为艺术家提供前所未有的调色空间。
因此,色彩在当代油画语境中的角色已从视觉层的“再现”转译为心理层与哲学层的“表达”。艺术家不仅用色彩描绘事物,更用色彩建构情绪场域、编码思想结构,甚至挑战观者对色彩本体的固有认知。色彩不再只是调色板上的物理材料,它已成为一种可以穿透经验与感知的心理能量场,构成油画创作最具震撼力的思想语汇[3]。
(三)笔触:身体的在场证明
笔触是油画中最直接的表现手段之一。梵高的旋涡笔触是精神状态的直接投射,里希特的模糊化处理则刻意消除手工痕迹。四川美院近年提倡“触觉笔触训练”,要求蒙眼作画以强化身体感知。笔触的风格多样,从精雕细绘到挥洒自如,每一种笔触都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四)材料:媒介即信息
材料在油画中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信息的传递者。基弗用铅板与麦秸构建战争创伤,徐冰的《背后的故事》系列以透明树脂夹层重构山水画意境,材料选择本身即成为叙事语言。材料的运用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思想的表达[4]。
三、从技法训练到个性表达的过渡
在当代油画教育中,技术与个性的关系正处于持续重塑之中。从基础训练的机械重复,到观念导向的自由探索,这一转变既反映教学理念的嬗变,也折射出艺术家主体性意识的觉醒。
(一)个体经验的萃取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从自身生活经验中提炼出独特的视觉语言。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王某某的《城中村记忆》系列便是一例。他将传统罩染技法与城市拆迁现场墙皮的拓印结合,使画面在质感上呈现出时间腐蚀与空间记忆的双重维度。他的创作笔记显示,这一语言体系的建立源于对底层建筑材料氧化痕迹的观察,从中意识到技术并非自足的系统,而应成为感知世界与重构记忆的工具。从再现对象到表达经验,王某某的路径转变体现出个体如何将“传统技法”重新编码为“自我叙述”的媒介。
(二)跨媒介转译策略
当代油画创作的边界已不断被拓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采用跨媒介策略,借助外部媒介对油画语言进行重构与转译。
例如摄影介入:大卫·霍克尼以宝丽来拼贴打破传统透视逻辑,其《更大的水花》虽为油画,但实则借鉴了高速摄影中的时间冻结技法,通过将多个瞬间并置于单一画面,实现对“视觉真实”的再定义[5]。
AI辅助:清华美院某实验项目利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300幅构图草图,艺术家从中筛选、拼接与重构,形成具有视觉张力的意象组合。据统计,该流程比传统草图法效率提升约40%,但更重要的是,它促成了“算法直觉”与“人类审美”的新型协作关系。
生物艺术探索:中央美术学院实验室正尝试利用细菌培养的色素沉积规律创作画面,使画面呈现自然渐变的色彩痕迹。这种方式不仅延展了油画对时间的理解维度,也提出了“非人类媒介”在艺术生产中的伦理与美学问题。
四、油画专业创作中的观念建构
在当代油画创作中,观念的建构不再是技法之后的附加物,而是贯穿于构图、色彩、材料、笔触等一切形式决策之中的原发动力。艺术家作为视觉语言的“策展人”与“编码者”,不仅要处理画面上的物象关系,更需回应图像背后的文化、身体与认知结构。油画不再是单一视觉通道的输出工具,而成为一种观念的触发机制和多维度交流场域。
(一)图像政治的再编码
图像早已脱离纯粹审美的范畴,成为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传播载体。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便是对图像政治的深度干预。他将文革时期的宣传画人物与可口可乐、宝马等西方消费品牌并置,形成强烈的文化张力,从而揭示意识形态与全球资本主义之间的复杂共谋。这种创作方式要求艺术家具备“图像考古学”意识——即不仅从视觉上分析图像的形式特征,更要解构其历史语境与权力结构,厘清视觉表象背后的价值操控与文化编码。
(二)身体经验的物质化
艺术创作不仅是思维的投射,更是身体的行动与记忆的沉积。向京的《肉身》系列通过极具力量感的厚涂技法,强化肉体的质感与存在感,颜料堆积的物理厚度仿佛与生命的沉重相互映射。这类创作强调“身体经验”的物质呈现,需要艺术家发展如“体感日记”式的记录方法,将日常动作、姿态感受乃至肌肉记忆转化为笔触的节奏与密度。
五、技术融合与AI辅助创作的可能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视觉艺术领域的迅速扩展,油画创作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层变革。AI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意工具,不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图像生成能力,也带来了艺术伦理、作者身份、审美标准等方面的根本性挑战。如何在保持艺术本体价值的前提下,合理引入并驾驭AI,成为当代油画专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AI作为创意催化剂
AI并非艺术创造力的威胁者,而可以成为激发新形式、新语境的催化剂。例如,谷歌开发的DeepDream算法能够通过深度卷积网络识别并强化图像中潜在的形态特征。中央美术学院团队曾以此技术对《富春山居图》进行变体生成,并组织公众观展调查,结果显示63%的参与者认为AI生成的构图方案成功拓展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空间与视觉逻辑。这一案例表明,AI在油画创作中并非简单复制,而可作为一种“异质思维”的引入力量,打破惯性认知,激发艺术家对空间、形态、肌理的新探索。
(二)人机协作的灰度地带
然而,当AI在作品生成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人机协作的界限问题也随之突显。2023年,苏富比拍卖会上出现了引发广泛争议的作品《机械缪斯》,其制作过程采用了“GANs生成初步图像+艺术家手工罩染完善细节”的混合工艺。由于AI完成了约70%的画面结构,舆论焦点集中在艺术家署名权及原创性认定上:当创意主体部分由算法贡献时,艺术家是否仍能单独主张作者身份?此类案例提示我们,油画领域需要尽快建立一套新的“协作作品”认定体系,以回应技术与艺术共创时代带来的伦理挑战。
(三)技术驯化与反驯化
在应对AI介入带来的创作惯性问题上,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提出了“对抗性创作”(adversarial creation)教学策略。课程要求学生在AI生成图像的基础上,主动制造“错误”,如破坏透视逻辑、打破色彩统一、故意留下矛盾笔触,以此防止AI美学标准的单一化驯化。通过这种方式,强调人类感知的偶然性、非理性与手工痕迹的独特价值,从而在技术洪流中保持艺术创作的不可替代性与个体性。
六、结语
当某美院毕业生在答辩现场同时提交布面油画与对应的AR增强版本时,评审团不得不重新定义“完整性”标准——这预示油画创作正进入多重宇宙时代。未来的专业创作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三位一体”能力:精通材料物性的匠人精神、驾驭技术工具的理性智慧、关怀人类经验的诗人气质。建议构建“技术伦理评估-语言实验工坊-观念孵化器”三级培养体系,使油画创作既延续画布上的时光沉淀,又能解码数字原住民的视觉基因。唯有如此,这门古老技艺方能在算法浪潮中,持续生产不可替代的审美震颤与思想重量。
参考文献
[1]王广义.《图像政治与当代艺术实践》[J].艺术研究,2019(4):45-52.
[2]McDonough T ,Richter G ,Obrist U H , et al.The Daily Practice of Painting: Writings 1962[J].Art Journal,1996,55(3):89-90.
[3]徐冰.背后的故事:媒介重构与观念表达[J].美术观察,2021(3):78-85.
[4]Bhatti A U ,Aamir M ,Gulzar Y , et al.Modern Intelligent Techniques for Image Processing[M].IGI Global:2025-04-29.
[5]臧澄, 桑圆圆. AIGC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5): 15-22.
如何引用
参考
王广义.《图像政治与当代艺术实践》[J].艺术研究,2019(4):45-52.
McDonough T ,Richter G ,Obrist U H , et al.The Daily Practice of Painting: Writings 1962[J].Art Journal,1996,55(3):89-90.
徐冰.背后的故事:媒介重构与观念表达[J].美术观察,2021(3):78-85.
Bhatti A U ,Aamir M ,Gulzar Y , et al.Modern Intelligent Techniques for Image Processing[M].IGI Global:2025-04-29.
臧澄, 桑圆圆. AIGC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5): 15-22.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