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下的荆楚民居环境特色挖掘--以荆州市荆西村某集中居民点景观改造设计为例

作者

  • 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
  • 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

摘要

道家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道教的起源,荆州是中国历史上最久远的城市之一。道家对荆州的影响较为深远,不仅是于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也融入到了荆楚人们的生活中,从生活方式到民居环境,道家思想在各个方面都渗透到了荆楚大地。以荆州市荆西村某集中居民点景观改造设计为例,将道家生态思想作为重点挖掘荆楚民居特色,进一步了解荆楚民居环境的构造与传统表现手法。

1 道家思想与荆楚文化的渊源

1.1 道家思想与荆楚文化的渊源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历史长达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

楚有巫术,又称楚巫,是荆楚大地最古老的宗教元素。楚俗尚鬼,鬼实弗神也,而其巫谋神之。楚巫“鬼神之说”与道家修真派“修道成仙”相互糅合,渗透为道教早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道教包含浓厚的楚国韵味,形成了后世的道教。“道教教旨,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故死后成为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这正是将楚巫与道家思想融合后的道教。

1.2 道家思想在荆楚民居环境中的体现于影响

荆州地区有三大著名道观,开元观、太晖观、玄武观。而荆州最富有传统特色的传统民居有瞿家湾古民居、周老嘴老街民居、监利县程集古镇和沙市胜利街古民居,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大均采用砖木结构,取材于自然,是居民生活与自然更加的贴近。民居中天井、漏窗、天斗等构造,完善了建筑中的通风、采光、安防的功能,并且在建筑中显天露地,起到天地合一的作用,使天、地、建筑在空间中融为一体,也体现了道家文化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上可见,道家思想对于荆楚民居环境的影响重大。

2 道家思想影响下的荆楚民居环境特色挖掘

2.1 清静无为的景观规划

无为并非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加以人工修饰,使之变得更加适宜人居,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有所不同。中国古典园林虽贴近自然但多数是人造而成,而荆楚地区的民居景观是则在自然形成的景观基础上进行加以优化,见素抱朴、现其本身、守其纯朴,保留着纯自然的特性。如大小不一的池塘、青草幽幽的驳岸、自然生长的花镜和落英缤纷的园路等,都是由岁月与自然创造而成,人们对其本身的修改甚少。

2.2 返璞归真的建筑设计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为返璞归真,荆州古民居洗尽铅华,任保留着自然本质与荆楚特征。荆州传统建筑由来已久,而现存的民居建筑依然保留着古时荆楚的风格。荆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屋顶大多为硬山顶,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有利于防风火。山墙则采用荆州独有的凤凰山墙,运用荆州的图腾凤凰,也传承着荆州世代的信仰。民居建筑均取材于自然,为两层砖木结构,每一进之间都有封火墙隔开,并由墙门相通。

2.3 顺应自然的植物配置

荆楚地区九省通衢,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荆楚本土主要种植桃树、柳树、樱花、紫薇、紫荆等本地传统树种,桃红柳绿,美不胜收。荆楚人民在对人居环境进行打造时充分利用了荆楚自然原生的植物群落。同时也具有浓厚的农家气息,人们将蔬菜种植与景观绿化结合,在菜园旁移植本土观赏植物加以润化,既顺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保持自然的景观搭配,宅前院后均可以看见自然生长的花草景观、攀援植物和果木蔬菜绿化。

2.4 循环往复的水循环设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而自然界的水循环则是一种“道”。在还没有地下排水管网与现代化防水措施的时候,荆州民居环境设计中便利用道家推崇的循环本质,采用路缘石、透水铺装、天井等引导雨水和地表径流,构成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将雨水利用沟渠和地表径流引入周边湖泊储存,而后用其浇灌农田与林木,虽没有现代设施的效率,但这也充分体现先前荆楚人民的智慧。

2.5 独具特色的色彩设计

不同与徽派园林的墨白、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和江南园林的雅致,荆楚古民居在色彩设计同样别具一格,主题颜色采用了道家核心元素与楚文化标志元素中的红色,大红而古,大势而英。如果用人物形容荆楚园林的话,皇家园林是帝王是万众瞩目、徽派园林是隐士是闲云野鹤、江南园林是文人是诗情画意,而荆楚园林则是武将与百姓是保家卫国与安居乐业的结合体。红色为主题色彩的建筑有着大气的外表代表着荆楚人们的家国情怀,而屋顶的凤凰又象征着祥瑞与和平。民居建筑周边的彩绘与雕刻相对其他三类建筑而已较为稀少。

3 荆州市荆西村某集中居民点景观改造设计实践

3.1 项目概况

项目选址在湖北省荆州市,地处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自然资源丰富。荆州是一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是三国文化、荆楚文化、道教文化的发源地。

场地位于荆州市荆西村局部居民区,距离市区约8公里。场地西临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东接天文佳境小区,北面蔬菜种植区,南临荆秘路。场地总占地面积约17800㎡,长约205m,两边宽分别是87m和84m。地处平原地区,场地现状高差较小。

3.2项目问题分析

3.2.1 道路积水发臭:

荆州为平原地区,荆西村历史深远、年久失修,下雨天道路易积水,连续雨天常导致积水发臭。在场地的南面有一条水沟,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废弃物堆积导致其发臭腐烂。

3.2.2 杂草丛生:

场地民居宅旁基本无绿化,有少数居民宅旁有蔬菜种植。宅间道路边没有处理,废旧物品随意放置,杂草丛生。

3.2.3 停车位紧缺:

该居民点建筑占主要面积,绿化和景观面积较少,没有固定的停车位,居民通常将车辆随意停放在路边或宅前,在后期改造中将会对其一一整改。

3.2.4 建筑景观特色缺乏:

荆西村民居大小不一、形式各样,有皖南的马头墙式建筑,有偏欧式建筑、带有荆楚特色的红墙青瓦式建筑以及普通的楼房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大多稍显破旧,建筑南立面没有进行处理,杂物堆积、杂草丛生,导致其严重缺乏景观特色。建筑上没有设计晾晒衣物的位置,导致居民将衣服晾晒在路边,影响城市美观。

3.3 改造要点

以“以旧创新,以新怀旧”为主题,采取道家中“自然无为”的思想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指在顺应居民原本的生活方式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加以改造形成新的更加适宜居住的人居环境。

3.3.1景观改造

(1)民居主街景观改造设计

由于民居较为集中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而主街商铺均为家居用品人流量较少,因此将主街改造成商业街与居民活动区于一体的空间。给周边居民创造一个相互交流和散步的场地,同时也给商铺吸引一些客户。

1)主街西段景观:

针对公交站台、路灯、座椅、绿篱、铺装等内容进行了设计。公交亭的形态由道家阴阳的符号演变而来,结合屋顶绿化的设计理念,在公交亭的顶部增加了绿植区域,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降低顶部温度,为夏天人们等公交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将绿篱与座椅进行结合,利用道家元素变化组合,增加景观的变化与统一。

2)主街东段景观:

主街东段景观,通过中心广场,将商铺与居民活动联系起来,增加场地的使用率。中心广场的铺装设计由祥云和建筑窗户组合而成,祥云即得道飞升事业有成,窗户为房子的一部分,意指家,象征人们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工作。荆西村年代久远,下雨天街道上易积水,因而在主街的铺装设计中为解决排水问题采取直线作为主体形式,每个色块中间有微小的沟壑,加以一定的变化增加其节奏与韵律。用铺装引导地表径流,最终流入生态溪,促进水循环。

(2)绿化景观改造设计

因为场地限制没有较大的空间所以选择了在左右两端的道路边各分出2.5m作为停车位。由于现状场地绿化面积较少,改造过程中采用了主街散点绿化、内街线性绿化、宅旁蔬菜绿化、建筑垂直绿化、以及生态溪绿化的五重措施加以改善。

1) 垂直绿化景观设计

垂直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发展垂直绿化,能丰富城市园林景观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以及减少热岛效应,减少噪音,吸附灰尘和有害气体,营造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还能保温隔热,节约能源,也可以滞留雨水,缓解城市下水、排水压力。

在本案例中由于场地绿化面积受限,不能平行扩充因此采取垂直绿化,利用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依附或者铺贴于建筑立面以及走马廊、电线杆、路灯等处进行垂直绿化,既可增加造景形式,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和自然进一步融合,使景观更加的贴近自然。

2) 宅旁蔬菜绿化

居民原本在宅旁种植蔬菜,根据“自然无为”的思想,顺应居民原本的绿化形式,依旧采用蔬菜景观绿化。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美化,形成固定的景观形式,蔬菜绿化具有成景快、栽培容易、观赏性强等特点,满足景观绿化的同时也保留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更有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

3) 生态溪景观改造设计

对民居后的臭水沟进行改造,结合道路积水的处理,用铺装引导地表径流,经过土石层过滤,续存在生态溪内,居民用以浇灌菜田,完成一个水循环设计。设计中融入生态植草沟和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植物造景方面,运用本土植物注重乔灌草的搭配,打造成为一个幽美适用的生态栖息地。

3.3.2建筑改造

(1)硬山屋顶:在屋瓦的选材中依旧采用传统的青瓦,保留荆楚民居最原始的风貌。

(2)凤头山墙:提到山墙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皖南的马头墙,在此便要提到荆州独具特色的风头山墙。凤头墙的外观和马头墙中的鹊尾式很相似,雕凿一只凤凰作为坐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坐头两边采用小青瓦进行装饰。不同于马头墙的是,凤头墙通常为一阶或二阶,极少数为三阶,并没有四阶或者五阶。在色彩方面凤头墙要比马头墙丰富一些,采用了荆楚传统彩绘进行描绘,更具荆楚特色。

在本例中改造增加了凤头墙的元素,建筑进深有16m,而建筑与建筑之间距仅有0.5m,考虑到通风透光没有保留传统的山墙,而是将凤凰雕塑改至屋顶作为装饰。

(3)砖木结构:建筑本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改造时在漏窗天斗等部位采用了砖木结构,便于分隔空间,自重轻,并且施工工艺简单,材料也比较简单。另外砖木结构是荆楚民居最常用的结构,取材自然体现了与自然的联系。

(4)设计走马廊:居民原本将衣物晾晒在路边,在改造中设计走马廊便于居民晾晒衣物,也是对荆楚古民居元素的一种还原,同时可以利用有限的空间做垂直绿化。

(5)天斗和漏窗:是古建筑内部为了透光由天井演变而来的。民居南面背光,居民原本自己搭有矮棚乘凉休息,在此结合天斗进行改造成为天斗篷。将建筑原本的窗户还原到具有荆楚特色的回字纹漏窗。

(6)设计六合门:第一排建筑为商铺,采用传统的六合门,既不影响使用也为商业街增添了一份历史感。

(7)色彩设计:在建筑的色彩设计中,以荆楚古民居的色彩和道家的色彩元素--红色为主色调。

结语

近年来旧城改造越来越普遍,很多民居环境在改造之后便和从前天差地别,不复从前的历经岁月的记忆,而是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让人们自身都感觉陌生的环境,很多外出的游子回到家乡也不再是儿时记忆中的模样,从而对家乡就只剩下了怀念。因此在本例中提出“以旧创新,以新怀旧”,在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下,顺应居民原本的生活方式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加以改造,打造成既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保留地方特色又适宜人们生活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晓瑞,道教生态思想下的人居环境构建[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06..

[2]江佩宜,“ 荆州三观” 之太晖观内祖师殿建筑造型与装饰特色探析[J].古建园林技术, 207.(03):69~74.

[3]李松林 刘显成,荆州市纪南镇沿街建筑与景观改造建议[D].荆州:长江大学,2016.02.

[4]吴晓岚,杨欢欢,杨力行,王炎松,鄂西宣恩县土家簇民居实例[D].武汉:武汉大学,2002.10.

[5]吴艾怡,探究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的风格特征[J].古建园林技术, 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32~33.

如何引用

田冬玉, & 李双霜. (2025). 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下的荆楚民居环境特色挖掘--以荆州市荆西村某集中居民点景观改造设计为例. 工程与技术创新, 1(1), 33–36. 取读于 从 http://8.219.207.158/index.php/JETI/article/view/361
下载引用

参考

张晓瑞,道教生态思想下的人居环境构建[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06..

江佩宜,“ 荆州三观” 之太晖观内祖师殿建筑造型与装饰特色探析[J].古建园林技术, 207.(03):69~74.

李松林 刘显成,荆州市纪南镇沿街建筑与景观改造建议[D].荆州:长江大学,2016.02.

吴晓岚,杨欢欢,杨力行,王炎松,鄂西宣恩县土家簇民居实例[D].武汉:武汉大学,2002.10.

吴艾怡,探究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的风格特征[J].古建园林技术, 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32~33.

作者简介

  • 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
  • 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