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囿与纾困策略

作者

摘要

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非遗)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是实施非遗系统性保护、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的关键路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体育非遗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囿与纾困策略。研究认为二者的有机耦合催生文化新动能、激发旅游发展新业态、激活文旅发展新活力。面临的现实困囿有发展体制不全、耦合主体不适配、耦合资源建设不精准。提出的纾困策略有构建多元跨部门治理,形成互补新格局、稳固治理制度新保障,推动体育非遗治理高效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聚焦二者协同机制的建构,既是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创新协同的重要路径,也是破解非遗存续危机、激活旅游经济新动能、满足民众文化消费升级需求的关键举措。

引用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广泛开展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过程中那些被群体或个人视为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制造过程和展演空间场所的总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第一,社会对体育非遗的认知不足,许多项目被边缘化,公众参与度低;第二,在市场化浪潮中,部分体育非遗过度商业化,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产业,也面临资源利用单一化、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文化赋能旅游业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将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产业,不仅可增强文化自信、传播核心价值观,还能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动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鼓励体旅融合发展”,探索将体育旅游纳入国家旅游标准,该政策为体育非遗与旅游业的融合提供了指导方向,为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耦合催生文化新动能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耦合发展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体育非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通过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这些文化遗产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示和传播,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其内涵,从而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政策引导下融合发展新方向。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入,可以丰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为非遗研学游、文体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1]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耦合激发旅游发展新业态

体育非遗作为文化瑰宝,其活态传承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出一系列创新性旅游业态。第一,耦合发展能为旅游业提供良好基础,非遗项目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传统的大规模景观建设和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需求,而更加注重与地方社会的紧密联系,并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度旅游,已成为新时代旅游业的新趋势。第二,耦合发展能够带来新质生产力。近些年,“非遗+”模式成为旅游新时尚。如黑龙江省省级非遗项目冰雪雕技艺吸引了八方来客,成为哈尔滨冰雪旅游的一大亮点。这也验证了两者的深度耦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新业态[2]

(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耦合激活文旅发展新活力

在当今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体育非遗与旅游业的深度交融正成为文旅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第一,耦合发展新活力。在当前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更加追求文化体验。体育非遗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满足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第二,耦合发展新路径。体育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通过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大量游客的关注。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现实困囿

(一)发展体制不全:缺乏政策支持相匹配的制度模式

在体育非遗融入全域旅游的治理中,国家政策起 到宏观指导、积极推动的作用。但是,在推动体育非遗 融入旅游市场、实施治理的相关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由此导致各地政府在实施治理的过程过度依赖于以往经验,缺乏明确的治理权限和严格的治理程序。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体育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例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3]

(二)耦合主体不适配:融合路径模式单一化

目前,体育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多停留在表面,主要集中在文化展示与体验、主题旅游项目开发以及文创产品设计等方面。然而,这些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深度和创新性,难以充分挖掘体育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市场潜力。第二,主题旅游项目的开发也存在类似问题。许多地方开发的体育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节庆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此外,文创产品设计虽然能够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但目前市场上相关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和文化深度[4-7]

(三)耦合资源建设不精准:缺乏协同推进的合作机制。

体育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又一现实困境。尽管众多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体育资源,但在实际开发与利用中,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这些资源的发展潜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对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产生了显著的阻碍作用。在推动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许多地区未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

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纾困策略

(一)构建多元跨部门治理,形成互补新格局

体育非遗作为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及独特的运动形式,其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然而,在旅游业的商业化开发中,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流失,甚至损害体育非遗的本质特征。因此,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实现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确保二者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平衡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重点。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体育非遗的定义、分类和保护标准,能够为文化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8-10]

(二)稳固治理制度新保障,推动体育非遗治理高效化

政策支持的细化与落实是推动体育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当前,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实施细则不明确等问题。例如,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将体育非遗与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各类非遗主题活动。然而,部分地区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监督机制,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内容,明确责任主体和执行标准,确保政策能够落地生根。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是推动体育非遗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关键。目前,部分地区在推动体育非遗项目时,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一些有潜力的项目缺乏必要的资金和关注。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明确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和重点方向。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将资源向体育非遗与旅游融合项目倾斜,确保这些项目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非遗项目的开发和保护,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的格局.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明确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和重点方向,确保体育非遗与旅游融合项目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总结

体育非遗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不仅是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更是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实践中,体育非遗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囿,如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矛盾,政策支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体育非遗的传播和传承,也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提出构建多元协同的耦合发展模式、完善支持政策与法律体系等纾困策略。旨在为体育非遗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体育非遗与旅游业耦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与互促共生。

参考文献

[1]陶武龙,陈思渝,刘嘉俊,等.数字化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11):14-20.

[2]程馨,李守培,曹雪莹,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核心要素的若干问题论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10):66-72+96.

[3]崔琪,王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保护与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09):59-65+96.

[4]罗佳宁,罗亮,石雪菲,等.场景理论视域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空间建构[J].体育文化导刊,2024,(08):1-7+21.

[5]张丰,朱大梅,吴若熙,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叙事体系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24,(07):68-74.

[6]张油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04):7-9.

[7]刘宇青,徐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和旅游开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J].社会科学家,2022,(10):69-75.

[8]马文博,陈虹洁,罗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中国体育研究,2024,6(3):235-246.

[9]张青仁、徐姗姗.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N]. 光明日报, 2024-04-08.

[10]刘瑛,赵犇.体育非遗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智慧治理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04):10-18.

作者简介:刘泽伟(1999—),男,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无职称; 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管理学。

通信作者:白晓蓉(1990—),女,陕西榆林人,博士研究生,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管理学,1337133883@qq.com。 普通作者:肖文升(1992—),男,河南濮阳人,博士,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管理学。 孙森(2001—),男,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无职称; 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管理学。

基金项目:2023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研究项目“基于扎根理论的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影响因素研究”(Y202351082)。

参考

陶武龙,陈思渝,刘嘉俊,等.数字化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11):14-20.

程馨,李守培,曹雪莹,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核心要素的若干问题论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10):66-72+96.

崔琪,王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保护与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09):59-65+96.

罗佳宁,罗亮,石雪菲,等.场景理论视域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空间建构[J].体育文化导刊,2024,(08):1-7+21.

张丰,朱大梅,吴若熙,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叙事体系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24,(07):68-74.

张油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04):7-9.

刘宇青,徐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和旅游开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J].社会科学家,2022,(10):69-75.

马文博,陈虹洁,罗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中国体育研究,2024,6(3):235-246.

张青仁、徐姗姗.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N]. 光明日报, 2024-04-08.

刘瑛,赵犇.体育非遗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智慧治理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04):10-1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