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潮牌化:传统文化如何成为Z世代的消费符号
摘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这种新兴的转变形式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适应与发展,展示了文化再造与商业思维之间的深度相互作用。从品牌的角度出发,文章探讨了视觉表现、内容叙述以及社群的共同创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名为“视觉激活—品牌构建—用户参与—社交转化”的模式,通过这一模型系统地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从文化资产到消费者认同的转变过程。研究表明,Z世代的“非遗消费”行为受到认知认可、审美体验和社会表达三种机制的影响,进而形成了“文化内容—社交传播—消费行为”的价值链条闭环。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强调情感共鸣作为关键媒介,着重提升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能力,以促进多方主体的协调合作和品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
黄美琳,凌小萍.被折叠的青春:短视频时代Z世代闲暇时间的异化及其消弭[J/OL].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1[2025-05-13].
连水兴,庄羽欣,许丽彬.“与有荣焉”:国际社交媒体中台湾网民的游戏“接合”与文化认同研究[J/OL].台湾研究,2025,(02):86-98[2025-05-13]..
秦鹏晰,刘万国.数智时代我国全民数字素养框架构建与实证[J].图书情报工作,2025,69(09):100-109.
赵书彬.用传统技艺激活乡村振兴引擎[N].西藏日报(汉),2025-04-28(005).
老品牌新潮流:年轻化转型[J].现代商业银行,2025,(06):20-21.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