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摘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农村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剖析基本概念与特征,构建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的价值意义与制约因素,得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文旅融合的发展步伐,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谱写出新的时代篇章。

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研究课题[1]

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农村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积极推进农村振兴战略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文旅融合”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相结合,并将其统一纳入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研究成果仍相对薄弱。

据此,本文从剖析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义出发,研究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挖掘乡村振兴战略、文旅融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探寻文旅融合助力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谱写出新时代华章。

1 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义

1.1 文旅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文旅融合发展迅速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引发广泛讨论[2]。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文旅融合便是文化与旅游产业及其相关要素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组的过程。这种融合不断突破原有的产业界限和要素领域,促进两者的交融,形成新的共生体系。

“文旅融合”基于文化与旅游的差异,通过探索资源要素间的相互渗透和流动交换的适宜途径,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适宜融合则融合、能够融合则全力融合、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的原则

1.2 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特征

在2017年10月18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项历史性的关键举措: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旨在推动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在内的全方位农村振兴。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该战略要求实现产业的繁荣性、环境的可持续性、文化的先进性、治理的高效性和居民的富裕性。

乡村振兴所具有的特征是:综合性、系统性、区域性、层次性、迫切性与攻坚性。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乡村振兴战略正稳步演进,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形成了“新乡土中国”这一崭新的概念。这个概念中的“新”字,凸显了其开放和市场导向的特质,意味着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中国的乡村地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机遇,而“乡土”二字,则是指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坚守的本土特色和传统根基,它们是乡村文化的精髓,是不可磨灭的地域印记。简言之,“新乡土中国”可被视作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社会”。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和长远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3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触及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3]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中国特色的重要概括,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体现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彰显符合中国实际的独特内涵。准确把握这一发展道路的理论特质和实践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化历史认知、总结发展经验,更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贡献中国智慧。

2 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2.1 文旅融合是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

实现强国伟业,必先夯实农业根基;唯有农业强盛,国家方能真正强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农村既是任务最为艰巨的主战场,又是发展潜力最为深厚的新沃土。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旅游因文化的滋养而更加兴盛,通过文化和旅游的力量为乡村旅游注入活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我们需深刻把握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性、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以及百姓对于增收致富的迫切性[4]。这将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繁荣、生态环境宜居、乡风文明提升、治理效能增强以及生活水平富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的新征程,面对农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更高的期望,我们必须激发新的产业活力,在这一背景下,文旅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能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又能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农村的繁荣昌盛。

2.2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历史站位下,乡村振兴已成为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在新现代化的背景下实现乡村发展的质的飞跃。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将中央的顶层设计与地方的实践探索有机结合,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入发展。促进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效益在更高层次上释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若无农业强国之基础,则难以成就全面现代化强国;若农业农村未能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便称不上完整。”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了融合科学精神、人民立场、创新思维和开放视野的完整理论框架,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动我国乡村发展实现质的跃升。

2.3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引领文旅融合发展新趋势

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现代化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部分,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文化特质与深层含义,构建中国式文旅现代化发展模式。文旅融合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公民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5]

文旅产业得江山之助,亦助江山之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旅产业将发挥独特作用,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2.4 文旅融合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间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铸就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农村根基,而文旅融合则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开辟了宽广的发展天地,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依赖于乡村振兴所营造的稳定农村环境和提供的丰沛文化资源;乡村振兴则仰赖于文旅融合等创新产业模式来点燃其内在生机;而文旅融合的顺利实施,则须臾不可脱离中国式现代化所赋予的政策扶持和优越的社会环境。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正向的互动循环,彼此驱动,协同进步,共同迈向繁荣发展。

文旅融合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间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提供了丰富的文旅资源;而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更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文化深度。这二者紧密相连、共同发展,一同携手推动着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进步与繁荣昌盛。

3 以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念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

3.1 人才培育路径

在当前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育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人才数量短缺、综合素质偏低以及资金支持有限等问题[6]。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化农民队伍,在技术应用、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方面展现出更高的专业水平,这些人才应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化发展的需求。

通过设立多样化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可以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全面的发展平台,进而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深度融合做到一乡一品一特色,打造本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

3.2 基层党组织帮扶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构成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和本质特征,这一制度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样,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也离不开党的领导,无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还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应遵循党基于全国全球视野下的决策指引。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办好农村的事与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能密切相关。应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带头人,确保党的政策落地见效,推动农村现代化改革,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7]

3.3 技术创新路径

随着互联网支撑的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技术与信息等关键要素已成为农村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核心动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的活跃,不仅能够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还能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催生新业态的发展,这些变革为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是当前推动“智慧乡村”建设的关键举措。

现如今,依靠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方式较为丰富,一方面仍可利用传统网络直播等方式,在沉浸式体验乡村文旅特色的同时,将 “线上”民众带回到“线下”;另一方面,现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通过询问线上“助理”,我们将了解到最新的政策及文旅热点资讯。乡村通过利用好这一技术创新工具,紧跟时代潮流,对准吸引游客的时代“靶心”,推动乡村文旅现代化发展[8]

3.4 特色文旅资源开发路径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培育和发展农村的新产业和新业态,通过挖掘多功能性和多元性价值,加快文旅产业与乡村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协同发展和价值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乡村在实现多功能发展的同时,更加凸显其文化价值,进而塑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精神领域成就。

发挥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号作用,踏进该片土地便是这片土地的一员,通过建立“村规民约”一方面能够提升该乡村旅游特色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强化游客的道德教化意识。文旅融合优质文化资源,可凸显地域特色,增强产业吸引力与竞争力。除此之外,在特色文旅资源开发过程中,仍要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友好型”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结语

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一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资源的均衡分配;保护和传承了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更应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二十大所制定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文旅融合的发展步伐,在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勇于担当,笃行不怠,共同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王露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与伦理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89-108.

[2]龙井然,杜姗姗,张景秋.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1,41(07):17-24.

[3]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43-49.2019.10-15.

[4]向德平,傅丽丽.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OL].社会政策研究,2024,(04):25-36.

[5]刘治彦.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6):92-97.2019.10-12.

[6]古丽沙热·吾甫尔,阿依古丽·达吾提江.新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24,(05):40-41.

[7]杨志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理论内涵与未来进路[J].经济学家,2021,(12):117-124.

[8]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12):496-506.

作者简介:吕顺顺(2004.9-),女,汉族,本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参考

王露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与伦理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89-108.

龙井然,杜姗姗,张景秋.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1,41(07):17-24.

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43-49.2019.10-15.

向德平,傅丽丽.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OL].社会政策研究,2024,(04):25-36.

刘治彦.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6):92-97.2019.10-12.

古丽沙热·吾甫尔,阿依古丽·达吾提江.新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24,(05):40-41.

杨志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理论内涵与未来进路[J].经济学家,2021,(12):117-124.

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12):496-506.

作者简介

  • sci-open@163.com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