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消解

作者

摘要

泛娱乐主义是由资本逻辑操控,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媒介,广泛传播浅薄空洞娱乐内容的一种文化思潮,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着冲击和消解作用。婚恋观是关于恋爱、婚姻、家庭及其他基本道德问题的观点、态度与看法。婚恋观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更联系着国家的前途。大学生作为在意识形态领域最容易受到冲击的群体,他们的婚恋观已经受到泛娱乐主义的影响。通过分析泛娱乐主义消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象以及原因,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属于价值观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情感生活,也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其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泛娱乐主义思潮盛行,通过各种娱乐形式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入研究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泛娱乐主义消解大学生婚恋观的多重表现

1.1 恋爱动机盲目,行为过程随性

1.2 择偶标准肤浅,性别取向多元

1.3 婚姻意志脆弱,家庭责任缺乏

2 泛娱乐主义何以消解大学生婚恋观

2.1 资本精准投放娱乐内容传播异化的婚姻价值

2.2 大学生盲目强调自我赋权缺乏理性婚姻信念

2.3 高校婚恋观教育体系落后创新模式式微

泛娱乐主义是由资本逻辑操控的文化思潮,其将娱乐价值置于首位,以追求感官刺激、即时快乐为导向,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媒介,广泛传播浅薄空洞娱乐内容,模糊价值界限,弱化伦理节制,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冲击和消解作用。泛娱乐主义异化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大学生群体作为意识形态斗争中最容易被关注的群体,泛娱乐主义也已经悄无声息的渗透至此。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介,在“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下,严肃而神圣的婚恋关系被消解,部分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分析泛娱乐主义消解大学生婚恋观的多重表现,有助于我们把握泛娱乐主义的真正本质[1-3]

大学生恋爱观,是指大学生关于恋爱行为的基本观点与行为准则。泛娱乐主义输出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曲解着正常的婚恋观念,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念与行为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泛娱乐主义渗入各类娱乐作品,电视剧、电影、网络小说等充斥着物质化的恋爱展示。这些作品常常将奢华的生活方式、昂贵的礼物以及优越的社会地位与恋爱紧密相连,在大学生的恋爱观念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开始将物质条件视为恋爱的重要考量因素,认为恋爱对象应具备较好的经济实力,能够为自己提供丰富的物质享受和社交资源。一些大学生功利化的恋爱动机使得恋爱中原本纯粹的情感内涵被严重扭曲,大学生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恋爱中双方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契合,将恋爱关系变成了一种获取物质满足的手段。

泛娱乐主义鼓吹“娱乐至死”,在各类现代媒介中为提升收视率,通过剪辑营销等手段炒作不正常的恋爱模式在某档真人秀恋爱节目中,参与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恋爱关系,又在节目结束后轻易结束,这种模式被部分大学生所模仿。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对待恋爱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责任感,抱着“试一试”“玩一玩”的心态开始一段恋情。他们追求恋爱过程中的刺激与新鲜感,而不考虑恋爱关系的长远发展。快餐式的恋爱行为不仅伤害恋爱双方的感情,也使得大学生难以真正体验到在恋爱中相互理解、包容和成长的深层次内涵,导致他们对恋爱关系的认知变得浅薄和片面,无法建立健康、稳定的恋爱模式。

择偶观指的是对择偶的标准及择偶方式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它是个体以何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配偶以及确定自己配偶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泛娱乐主义通过娱乐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的颜值视频,不断向大学生传递着“颜值即正义”的观念。在这些视频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在择偶时将外貌和瞬间的感觉放在首位。他们往往仅凭对对方外貌的第一印象就决定是否展开追求或接受追求,而忽略了性格、品德和价值观等更为重要的内在因素。这种肤浅的择偶标准使得大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容易忽视双方在思想情感和生活目标上的契合度,一旦外貌吸引力随着时间减弱,恋爱关系就可能面临危机,难以维持长久稳定。

爱是“男人和女人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相互钦佩,渴望成为他们一生的伴侣,形成的一种强烈、纯粹和排他性的感觉”。[]而当今娱乐平台上部分博主宣扬多元性别观念和非传统恋爱模式,对大学生的择偶取向产生了一定的扭曲。一些大学生在接触到这些信息后,开始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困惑,改变原本传统的异性恋取向。他们可能被某些博主展示的同性恋爱生活所吸引,从而尝试与同性建立恋爱关系,或者对同性产生爱慕之情。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易受影响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明泛娱乐主义环境下多元观念传播对大学生婚恋观中性别认知板块的冲击。这种扭曲的择偶取向可能导致大学生在情感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惑和社会压力,同时也对传统家庭观念和社会伦理秩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大量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刻意描绘婚姻生活的矛盾与危机,却很少展现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经营家庭和积极维护情感的场景。这种单一叙事模式容易误导大学生,使他们将婚姻视为一种对个人自由的束缚,从而缺乏对婚姻意义的深入理解和认同。一些大学生在讨论婚姻时,只憧憬着婚后的甜蜜旅行和自由生活,却很少考虑到家庭经济来源、日常生活琐事等现实问题。这种对婚姻责任的误解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婚姻时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担当意识,当真正进入婚姻生活后,一旦遇到困难和压力,就容易产生逃避心理,导致婚姻关系的不稳定。

受高离婚率的娱乐新闻的影响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中对婚姻破裂情节的渲染,使得大学生对婚姻稳定性产生了怀疑与恐惧。娱乐圈中频繁曝光的明星离婚事件,文艺作品中对婚外情、家庭矛盾激化导致离婚等情节的夸张描写,让大学生认为婚姻是一种脆弱且难以持久的关系。在这种认知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对婚姻缺乏信心,甚至产生恐婚心理和不婚现象。这种对婚姻稳定性的扭曲认知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婚恋选择,也可能对整个社会的结婚率和家庭结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婚姻持观望态度,推迟甚至放弃结婚计划。

“娱乐是人排遣压力、放松身心、丰富生活的重要方式,娱乐商品及产业也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当娱乐性成为一切产业的首要属性,甚至娱乐产品和娱乐活动弥漫并主导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时,娱乐在此时就出现了异化。”[]随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资本逻辑顺势进入中国,除经济、政治领域外,文化也成为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重要领域。在资本逻辑中,通过异化娱乐将人奴役为资本不断生产的奴隶来帮助资本获得利益。泛娱乐主义宣扬极端自由主义与崇拜娱乐的价值导向,人们在娱乐中被抽象掉具体的、理性的情感,陷入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圈套,成为不断促进资本增值的躯壳。当泛娱乐主义进入婚恋观领域,除了对个体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也会进而包围国家发展,阻碍民族进步。因此分析泛娱乐主义何以消解大学生婚恋观,有助于我们出台相应对策来规训与预防西方意识形态入侵[4]

泛娱乐主义伴随高速发展的科技而出现,科技的进步能够为资本提供全新的娱乐形式与平台,媒介技术的更新与计算机算法的更迭又可以提高娱乐产品投放的精准度与传播度。同时,科技的发展又是由资本所推动的,而资本参与科技发展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为目的。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资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使其能够精准地分析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以及心理需求,从而实现娱乐产品的精准投放。这种“投其所好”推动了泛娱乐主义发展,大量娱乐内容往往以追求短暂的视觉冲击或搞笑效果为目的来赢得市场,难以承载深刻的价值内涵。在这些被精准投放的娱乐内容中,婚姻价值被严重异化,婚姻被描绘成一场华丽的表演,注重外在的形式和物质的堆砌,而忽视了婚姻的本质。这种对婚姻价值的异化呈现,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婚恋问题时,难以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

此外,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奉行“流量至上”的原则,不断强化娱乐内容的传播和渗透。不能为资本带来利益的优秀作品被排挤,而符合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作品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渠道,能够迅速传播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些平台上,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这些不良观念的影响。而且,资本还通过广告、赞助等方式,将这种异化的婚姻价值观念融入到各种文化产品和消费行为中,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对其的认同感。

心理因素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核心要素。因此探究泛娱乐主义何以消解大学生婚恋观可以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入手。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熟的阶段,他们渴望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泛娱乐主义所宣扬的极端自由主义观念,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泛娱乐的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片面地理解“自我赋权”,将其等同于为所欲为、不受任何约束[5]

“赋权(Empowerment,又译为“增权”)一词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意指对个人、群体、社区和组织等权力的赋予或充实,具体表现为人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试图对这种处境进行控制,从而改变环境的限制。”[]“赋权须经反思才能形成。通常团体成员是由外部引导,借由要求改变的共识,以及察觉到社会秩序的不公平,才能形成赋权。”[]而大学生所强调的“自我赋权”是盲目的,是受不良思潮影响而产生的,宣扬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对事物的理性判断和分析能力。在泛娱乐主义的冲击下,他们容易受到各种错误观念的影响,难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一些大学生受到娱乐节目中所谓“自由恋爱”模式的影响,认为在恋爱中应该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追求个人的情感满足和欲望实现,而忽视了对伴侣的尊重和责任。大学生在这种虚幻的爱情观念影响下,对现实中的恋爱和婚姻抱有过高的期望,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对婚恋观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轻易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角色,这种虚假的自我呈现让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真实自我的认知,也影响了他们在现实婚恋关系中的真诚表达和沟通。这种情况使得大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婚恋观时偏离正确的方向,导致其在婚恋行为中缺乏应有的伦理节制,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

高校的婚恋观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面对泛娱乐主义带来的新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婚恋观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对爱情、婚姻的基本概念与道德规范的讲解。而泛娱乐主义所衍生出的诸如多元性别观念、新型恋爱模式、恋爱与物质利益的复杂关系等新问题,在高校婚恋观教育内容中却鲜有涉及。例如,随着社会对多元性别观念的逐渐开放,一些大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产生困惑,但高校婚恋观教育却未能及时提供相关的知识讲解和引导,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新现象时只能从娱乐内容中寻求答案,而娱乐内容的价值导向又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婚恋观。高校婚恋观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使得其在与泛娱乐主义争夺大学生思想阵地的过程中处于劣势,无法有效地为大学生提供应对泛娱乐主义冲击的思想武器[5]v

高校在婚恋观教育方法上存在着较为单一的问题,主要以课堂讲授、讲座等传统形式为主。这些方法往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6-7]。在泛娱乐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丰富多彩、充满娱乐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育方法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在婚恋观教育课堂上,教师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而缺乏与大学生实际生活案例的结合以及互动讨论环节,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大学生参与度低下。相比之下,娱乐内容则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画面和有趣的互动等多种形式吸引大学生的关注。高校婚恋观教育方法的单一性无法与泛娱乐主义的传播方式相抗衡,导致大学生对高校婚恋观教育活动缺乏积极性,难以真正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婚恋观,从而使得高校婚恋观教育在抵制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婚恋观消解的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参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M].人民出版社.2017.

[]李静,文萍.大学生择偶观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9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2.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

[]郭明飞,杨俊哲.资本逻辑视角下的泛娱乐主义批判与引导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3(1):84.

[]胡衬春.我国转型期公众“自我赋权”现象与媒体责任[J].中国出版,2012(16):58.

[]刘素宏,丁艺.议程融合、媒介社区化和自我赋权:公民新闻与社会整合的分析框架[J].电子政务,2013(7):69.

作者简介

  • sci-open@163.com
    山东理工大学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