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析
摘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矛盾分析方法,这些原则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我们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1.1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样要依照实际情形,充分考量不同学段学生的特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则。第一,思政课上学生是核心主体,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心理发展以及社会经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第二,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别样的要求,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得与社会现实紧密贴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握连贯性和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进程,需从小学至大学逐步开展,构建起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
1.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面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形实施对应的举措。第一,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在课程目标、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应体现出区别。第二,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以及教育资源存在区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得结合各地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第三,各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群体存在差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充分顾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贴合需求的个性化课程方案。
1.3 矛盾分析法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它需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促进事物的发展。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矛盾分析法有利于我们明晰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拟定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是课程内容衔接不紧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二,师资力量不足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矛盾方面。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以及教育理念上有差异,造成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下滑。第三,教学手段单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之一。传统模式的思政课教学是把讲授作为主要方法,缺少互动性与实践性,不易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更新教学模式,我们需要采取多模式的教学手段。
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要任务,但在推行进程中依然面临众多挑战和问题,例如课程内容衔接不畅、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以及师资队伍协同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2.1 课程内容衔接不畅
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课程内容的整合上存在明显衔接问题。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将品德教育当成核心所在,着重培育学生的基础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内容多采用生动的故事、情境模拟等形式加以呈现,与小学生的认知特性契合,然而当学生步入中学阶段之后,思政课内容刹那间转向了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导,如政治制度、经济原理等,与小学阶段内容未形成有机衔接。这种衔接的中断使得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感到迷茫,很难把小学阶段所学的品德教育和中学阶段的理论知识予以有效整合,中学阶段的思政课程虽然在知识体系范畴有所拓展,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与大学阶段的思政课依然存在较大差别,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聚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深入探讨,期望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然而中学这一阶段的课程内容相对孤立,匮乏对知识体系的综合架构,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后,面对更为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极难适应。此类课程内容的衔接不佳,不仅引发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过程里出现脱节,还影响到了思政课的连贯性与有效性,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无法实现。
2.2 师资力量薄弱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关键的就是思政课教师,然而当前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十分明显。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大多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上不足,其教学内容多把品德教育当作主要元素,对思政课的学科体系、理论深度缺乏剖析。这使得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在辅助学生品德塑造的同时,难以为其后续的思政学习夯实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然而教学方法体现出单一性,大多采用讲授的模式,缺少互动性与实践性,该教学办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低下。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虽在理论水平上表现较高,但有部分教师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他们在教学开展阶段太在乎理论知识的传习,遗漏了实践环节的谋划与实施,造成学生不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匹配。除此之外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之间欠缺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难以聚合一体化的教学合力,师资力量的单薄大大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阻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
2.3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把讲授作为主要形式,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性,缺少互动性与实践性,该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失主动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在小学学习阶段,鉴于学生岁数尚小,思维十分活跃,仅仅采用讲授法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造成教学效果未达预期。在中学阶段,即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传统讲授法依旧难以满足他们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探求渴望。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借助自主学习、小组探讨、实践考察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但现阶段的教学途径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此等教学模式凸显的单一性,不但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造成思政课教学成效不理想,不易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此外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愈发多元化,常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在知识获取以及学习方式上的新需求,因此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升级迫在眉睫,需要引入更多以互动式、探究式、实践式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成效和吸引力。
3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实践路径,实现思政课的连贯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1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有机衔接的教育链条
优化课程体系是化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下课程内容衔接不通畅问题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故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在小学阶段,思政课要把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当作核心,借助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模拟以及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与基本行为习惯;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应把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引导上,把基础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穿插结合,助力学生领会社会现象背后的原理,例如在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质时,可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一番探讨,引导学生把握其内涵与意义;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应更聚焦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化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需强化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衔接,规避重复与脱节现象出现,依靠跨学段的课程构思和教材编订,达成思政课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小学阶段开展的品德教育可为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打下基础,中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够为大学阶段的深度钻研提供助力,同时应聚焦于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完备,迅速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体系,保证思政课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3.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着重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而思政课教学需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一,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依靠生动具体的实例,引领学生思索和探讨思想政治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其二,组织小组研讨与合作式学习,激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讨论,挖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把学生划分成小组,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对话讨论,引领学生从不同方面剖析问题,协助学生形成多元思维能力。其三,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纪念馆,借助实地参观与讲解,让学生更透彻地领会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还可以举办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洞察民众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保障。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着重揭示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身为思政课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左右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多个层面开展。其一,强化针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凭借开展系统的培训活动,促进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提高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带动大学思政课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可以为小学思政课教师组织品德教育专题培训,助力他们掌握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给中学思政课教师安排教学方法创新的进阶培训,指导他们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大学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调研,提升其理论贴合实际的能力。其二,造就跨学段的教师交流体系,带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相互的经验分享及合作研讨,依靠定期开展教学观摩、研讨会等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把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到新高度。其三,优化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持续提高教学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顾及教师的教学实效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激发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可以把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方面的情况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教师进一步注重教学质量,同时设立针对教学成果的奖励机制,对思政课教学阶段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赏。
结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贯穿学生成长全程的育人工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视域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前提,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方法,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矛盾分析法为关键,抓住课程内容衔接、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R].北京:国务院,202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沈壮海. 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温静.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守正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5,(02):98-105.
[7]徐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循根本、强实践、求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3):11-18.
[8]张益,罗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探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 作者简介:朱文娟(1999-),女,汉族,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
[1]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R].北京:国务院,202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沈壮海. 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温静.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守正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5,(02):98-105.
[7]徐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循根本、强实践、求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3):11-18.
[8]张益,罗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探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