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中国

摘要

新媒体视域下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重点在于探索新媒体与高职思政课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对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相关概述研究,分析其所面临的困境和价值意蕴,进而提出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保驾护航。

1 相关概述

1.1 新媒体

20世纪60年代末,“新媒体”在美国社会开始流行,逐渐进入到全球各领域中。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以数字、网络和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通信网等多种渠道,借助电脑、手机和ipad等多终端,表1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情况

新媒体下思政课教学情况 查阅高职院校数 影响数 占比数
思政课的教学平台拓宽了更广泛的范围 30 24 80%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展现了更丰富的内容 30 28 93.3%
Table 1.

为人们提供工作、学习、娱乐等信息和服务的新手段和新形式的总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主要在时间、技术和传播速度上展现了全新的发展优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务必要进行适时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新时代新媒体技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做到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与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双融合”,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保证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长久发展。

通过查阅辽宁省30所高职院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现,所有的高职院校思政课都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其中24所高职院校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平台拓宽了更广泛的范围,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其中28所高职院校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展现了更丰富的内容,详见表1。

2 已有研究概述

2.1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路径方面

武冉(2023年)认为,调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发展方向、实施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依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新特征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思政教师媒介素养培训,并将思政课堂与网络、实践相结合[1]。周金凤(2022年)认为,积极发挥问题导向价值,分别从搭建新媒体教育平台、整合新媒体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媒介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四个不同的方面,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改革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2]

2.2 关于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方面

王艳丽,张娜(2022年)认为,新媒体时代,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新媒体时期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而且也更容易受到各种网络信息的影响,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来说,需要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课程带来的挑战,并积极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促进思想政治课程朝向更宽更深的方向发展[3]。赵丽霞(2021年)认为,高职思政教育急需展开科学化、体系化、全面化的改革,在理念上去糟取精,在模式上创优创新,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4]

2.3 关于新媒体与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合方面

,(2023年)认为,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前置性学习、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学习的形式、构建学习-评价-监督的过程化考核体系等,打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和新媒体“融合共生”的新型教学体系,助力培养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张丹(2022年)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因势而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内容和方式来提升课程的亲和力。这既是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丰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回归课堂的重要体现[6]

3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困境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依然面临着诸多相互关联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学生层面、教师层面、思政课建设层面和网络教育载体层面上,详见图1。

Figure 1.

图1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的困境层面

3.1 学生层面

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两面性”特点,一方面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存储量极为丰富,打破了原有知识领域的壁垒,知识边界模糊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如果想要获取知识,只需要打开互联网便可以搜索到海量的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宽了学生思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接收和发布信息,造成了信息并未经过滤和筛选就传播到了网络,而这其中便会有偏激和狭隘的观点。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面对这样的信息时,无法正确的判断信息的真伪性,极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影响,对正确的“三观”认识产生怀疑,失去基本的理想信念。

3.2 教师层面

一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媒介素养和信息化技能上缺少正规的专业训练,特别对于一些已经长时间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年长教师而言,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授课模式,在电子信息获取和新设备的学习使用上困难较大,有些甚至不愿意学习,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只是利用新媒体设备将原有的黑板教学转变成电子课件教学。而对于青年思政课教师,虽然他们在新媒体的接受和学习使用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但受专业和个人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限制,依然没有达到最佳的理想效果,出现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的媒介素养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3.3思政课建设层面

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大学阶段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相对于专业课而言,仍然存在着评估和考核不够全面的问题。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而思政课的建设与专业课的建设相比稍稍会滞后些,个别高职院校思政课课时量严重不足,个别科目的考核方式也仅仅是通过开卷的方式完成,考核内容和考核过程创新度不够,加之有些高职院校只注重眼前的短期效果,对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关注度明显不足,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尚且不够。

3.4网络教育载体层面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运用的网络教育载体受到人力及专业信息化人才欠缺等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滞后于学生的现象,所呈现的内容有可能不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接受到的新媒体载体耐人寻味,不能实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目标。同时,学生一旦接触到负面的信息且不能正确客观的判断,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思政课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一言堂”,不与学生在网络教育中进行沟通互动,这样的思政课本身便是索然无味的,更别提实现培育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目标。

4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意蕴

通过对“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开展研究,形成“三力”,有力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引力”,突出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力”,形成高职融洽师生关系的“活力”,“三力齐发”,深化思政课教师对于新媒体的认识,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详见图2。

Figure 2.

图2 “三力齐发”——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意蕴

4.1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引力”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共性,缺少思政课所需要的前期知识和背景了解,加之思政课自身的特点,其内容多涉及到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等,单靠语言表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帮助学生掌握思政课的相关知识点。新媒体时代下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思政课课堂中,通过信息化平台和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以新颖独特的形式展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引力”。

4.2突出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力”

以往的思政课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卖力十足,而学生却不买账,昏昏欲睡、看手机等现象多有发生,甚至个别学生还会逃课。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性教学手段,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创设情境,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运用多种形式的网络平台在课上课下实施分组教学、弹幕、点赞等,让教学不再是思政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转变为全员参与、全员互动,让学生由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突出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力”。

4.3形成高职融洽师生关系的“活力”

新媒体出现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打破了原有思政课的教室学习空间,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学习平台等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开展微话题的讨论,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拉进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愿意学习思政课,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为形成高职院校融洽师生关系提供了新鲜“活力”。

5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策略

5.1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新媒体教学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建立专属的网络教学平台,如在线课程、微课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等,以便学生能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社交媒体互动,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建立班级群组,促进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多媒体资源库,通过整合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5.2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与实践

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新媒体案例教学方法,结合新媒体热点事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教学,增强思政课的现实关联性。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新媒体平台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答疑,提高课堂效率。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项目式学习方法,设计与新媒体相关的项目任务,如制作微电影、撰写公众号文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5.3强化高职院校高素质思政课师资建设

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新媒体技能培训,定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提供新媒体技术培训,提升其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更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引导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其进行创新思维,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实施教学团队协作,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团队,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新媒体教学资源。

5.4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新媒体课程内容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授课内容中有机融入时代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时代主题融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时更新知识点和相关内容的教学案例,反映新媒体时代的新现象、新问题,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跨学科融合,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通过新媒体技术展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5.5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评价与反馈机制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实施多元化评价,建立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进行实时反馈,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实时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上述策略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思政课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改革与创新,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51-54.

[2]周金凤.新媒体时代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5):84-87.

[3]王艳丽,张娜.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J].数据,2023,No.341(01):211-212.

[4]赵丽霞.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J].中国地市报人,2021,No.410(04):89-91.

[5]胡柏,聂媛媛.新媒体融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准则与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3):109-110+113.

[6]张丹.新媒体时代提升高职思政课亲和力的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05):40-43+47.

作者简介:杨楠(198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JG22EB173)阶段性成果,2024年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高职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SYSK2024-01-050)阶段性成果。

参考

武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51-54.

周金凤.新媒体时代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5):84-87.

王艳丽,张娜.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J].数据,2023,No.341(01):211-212.

赵丽霞.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J].中国地市报人,2021,No.410(04):89-91.

胡柏,聂媛媛.新媒体融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准则与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3):109-110+113.

张丹.新媒体时代提升高职思政课亲和力的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05):40-43+47.

作者简介

  • sci-open@163.com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