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来华留学群体的认知趋同路径——来华留学群体的文化浸润与认同案例
摘要
文化浸润作为来华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的关键步骤,对其认知趋同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篇文章旨在探讨来华留学群体在文化浸润过程中应当怎样有效实现认知趋同,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文化认同的路径。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语言学习、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校园趋同管理等因素,以下深入揭示了来华留学群体在文化认同上的多维度发展路径。
前言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促使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愈发紧密,来华留学已成为衡量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指标。面对这一趋势,如何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中国实现文化认同,并在认知层面与中国社会逐步趋同,成为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中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这要求教育机构要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需构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以促进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1 来华留学群体的文化浸润过程
1.1 语言学习与文化适应
语言是文化传递的核心媒介,对来华留学生而言,掌握语言是融入中国社会的首要步骤。对于多数初次踏入中国国门的留学生,语言构成了他们融入新环境的主要障碍。尤其对于那些将要接受汉语授课的学生,他们在来华之前通常尚未接受过系统的中文学习。因此,一旦抵达中国,进行密集的语言强化学习便成为他们当务之急的任务。
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的语言课程,留学生们便能够逐步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为日常交流和学术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在语言学习中,留学生可以充分掌握词汇与语法,同时也能够对中国语言习惯、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随着留学生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其能精准理解中国人在不同场合下的表达方式、交际规则以及隐含的文化意义。而这一过程也将对其文化适应起到深远影响。通过对语言所展开的综合学习及运用,留学生便能逐步融入中国社会,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从而尽快建立起与中国社会成员间的有效沟通互动。此种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也将有助于来华留学生在留学期间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1.2 文化交流活动的推动作用
文化交流活动在促进来华留学生深入接触和理解中国文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校应当主动策划并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文化艺术节、专题文化周以及文化沙龙等,旨在为留学生构建一个与中国学生及教师深度互动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留学生将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民俗风情以及现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知与深层次理解。此外,这些活动也为留学生开辟分享、展示自己国家文化传统与特色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与相互借鉴。这种双向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有助于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教育环境,推动全球文化的多元共生与融合发展。
1.3 校园趋同管理的促进作用
校园趋同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将来华留学生全面纳入高校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确保他们与中国学生遵循相同的教育标准和培养要求。这一管理模式可确保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享有同等的学习权益,使其能够在共享的教学资源、课程规划及学术风气中共同学习成长。在这样的框架下,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探讨与生活交流中将展开频繁互动,自然而然地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与此同时,趋同管理策略还将助力留学生逐步融入中国的文化土壤,深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进而培育出兼具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为双方的合作与发展铺设道路。
2 来华留学群体的文化认同路径
2.1 文化体验的积累
文化体验的积累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构成了其文化认同形成与发展的基石。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历程中,留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和深入观察,逐步累积起对中国文化的亲身体验,这些体验多维度、深层次地塑造了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与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融入,构成了文化体验的关键维度。在春节期间,留学生们沉浸于鞭炮声声之中,亲手学习包饺子、张贴春联,深刻体悟到家庭欢聚的温暖与节日的热烈氛围。而当中秋月圆之时,他们则品味月饼、仰望明月,深切感受到中国人对团圆美满生活的深切期盼。这些节日习俗的亲身实践,可让留学生直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还能促使他们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逐步领悟并接纳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深意与社会价值。
针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尝试也将为留学生带来十分丰富的文化体验。无论北方烤鸭,南疆米粉,乃至精致的宫廷佳肴与街头巷尾的地道小吃,每一味佳肴均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韵味与历史积淀。留学生在品尝这些美食的过程中,能够大大满足味蕾的享受,更在食物的滋味中品味到中国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这其中,对中国社会习俗的了解也是文化体验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日常的交往与观察,留学生可逐渐熟悉中国人的礼仪习惯、交际方式和价值观念。从打招呼的方式到送礼的规矩,从尊重长辈的传统到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些社会习俗的体验均将让留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和文化内核。
2.2 文化理解的深化
在文化体验的持续积累下,来华留学生逐渐跨越了浅层的文化感知阶段,迈向了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理解的进程。这一过程不应被局限于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艺术形式等外在表现形式的接触,更要让那个留学生开始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内在逻辑。使其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无为,以及佛家的慈悲为怀等思想体系,理解这些哲学观念如何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社会交往模式。
同时,留学生也开始对比分析中国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差异与共性,这种跨文化的比较促使他们更加敏锐地观察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多样性与独特性。通过与中国学生的日常交流与学术研讨,他们得以亲身体验中国社会的实际运作,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集体意识的强调以及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1]。这些经历可帮助他们构建出更为立体、全面的中国文化认知框架。
在此过程中,留学生逐渐认识到,文化理解并非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一个动态的、双向的建构过程[2]。他们学会在尊重与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文化交融的可能性,这一举措可切实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深层次内涵的把握,也促进了其自身文化身份的反思与重构。文化理解的深化,使得留学生在认知层面与中国社会逐渐趋同,为他们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可能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跨文化沟通与适应能力基础。这一过程将促进其个人成长,也为增进国际间文化互鉴与友谊搭建桥梁。
2.3 文化认同的形成
随着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生活与学习时间的延长,他们的文化体验逐渐累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随之深化,进而促使了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认同的形成。这种认同感在多个层面上显现,首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尊崇与欣赏上。留学生正逐步深化对中国历史、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及民俗风情的认识,从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独有的韵味与丰富的内涵。
同时,他们也将在社会互动与日常体验中逐渐接纳并内化中国的社会价值观。诸如集体主义精神、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和谐共融的社会观念,开始为留学生所理解和认同。这一价值观上的共鸣,促使他们将自己视作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活动之中,如节庆活动、文化交流项目及志愿服务等。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及民众间建立起牢固的友谊,共同分享文化的丰硕成果,推动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借鉴。
3 案例分析:来华留学群体的文化浸润与认同
3.1 案例一: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之路
某高校致力于推进国际学生的文化融入进程,实施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系统性的策略,旨在搭建一个深度探索与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具体措施涵盖特色中文课程、定期文化交流盛会以及趋同化管理模式的推行,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而多元的文化沉浸体系[3]。
在中文教育层面,该校尤为关注课程的实用价值与趣味性并重,设置了涵盖汉语听说读写的基础课程,并引入了中国古代文学选读、中国书法艺术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等深层次文化课程,由资深教学团队亲自授课。这一系列课程不仅助力留学生掌握日常交际所需的中文技能,更成为一扇窗口,让他们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学选读》课堂上,学生们能直接接触《诗经》、《楚辞》等经典,直观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历史风貌。
文化交流活动则是该校促进文化交融的另一大亮点。校方每年精心筹备各类文化艺术盛会,诸如“国际美食文化节”、“中国传统节庆体验日”及“世界文化遗产展览”等,为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搭建了直接交流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各国留学生将有机会展示各自的传统习俗与特色美食,而中国学生则通过中国传统戏曲、茶艺表演以及剪纸艺术等,向来宾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与独特魅力[4]。例如在该高校2019年的文化艺术节上,一位非洲留学生阿卜杜拉与中国学生携手,共同策划并演绎了一场将非洲舞蹈与中国武术巧妙融合的创意节目,成为佳话。这场表演充分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也让阿卜杜拉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通过这一经历,他更加坚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趋同化管理策略的实施,则进一步加速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进程。该校倡导“同一校园,同一梦想”的理念,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从而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阿卜杜拉在中国独特的环境熏陶下,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学习与日常生活。他投身于学校的武术社团,与全球各地的伙伴共同研习中国武术,这一历程进一步强健了他的体魄,同时也让他深刻领悟到了武术所蕴含的哲学精髓与文化底蕴。同时,他也热心参与到了社区服务及文化交流活动中,诸如赴偏远地区支教,借此桥梁身份传递中非情谊,并深化了对中国社会现状的认知与共鸣[5]。
阿卜杜拉如今视自己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他坦言,在华的学习与生活让他由一名对中国充满探求欲的海外学子,成长为热爱中华文化、矢志为中国进步贡献才智的国际青年才俊。毕业之际,他规划继续留华深造,攻读中国文化或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并期待在未来能在中非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领域搭建桥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好情谊。这一显著的成长轨迹,无疑是该校文化融入策略高效实施的鲜活实例,有力证明了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与实践对于促进留学生文化融合与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
3.2 案例二:来华留学生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融合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以春节为例,这一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吸引了无数国际学生亲身体验并融入其中。
来自美国的留学生艾米(Amy),在来到中国后不久,便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春节。在这个充满喜庆与祥和氛围的节日里,艾米通过参与一系列传统活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春节期间,艾米深入体验了包饺子的技艺,这一看似平凡的食物制作过程,实则深植着中国人对家的眷恋与团圆的期盼。她亲自上手,将红彤彤的春联贴于门户之上,这些对联不仅美化环境,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殷切祝福。艾米进一步领悟到春节期间中国人对家庭的珍视。她观察到,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竭力归家,与家人欢聚一堂。此种对家庭的深厚感情,以及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深深触动了艾米。她坦言,春节的这些经历让她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洞察。
结语
综上所述,来华留学群体的文化浸润与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通过语言学习、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校园趋同管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来华留学生可逐渐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认知趋同。这种文化认同有助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发扬做出贡献。在未来,高校应持续不断的强化针对来华留学教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浸润机会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袁茜,刘宁轩.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基于对江苏高职院校留学生群体的调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5):75-80.
[2]秦恒,帅慧苹,陈硕.跨文化视角下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播——基于华中地区某高校留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3,43(3):49-55.
[3]吴海峰.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4):99-112.
[4]薛翔,丁慕涵.来华留学生的影像协作生产与跨文化传播内在逻辑[J].对外传播,2024(8):46-49.
[5]王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来华留学教育中的文化认同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3,31(7):102-109.
作者简介:莫怡文 女 (1978—) 湖北武汉人 博士 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学。
参考
袁茜,刘宁轩.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基于对江苏高职院校留学生群体的调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5):75-80.
秦恒,帅慧苹,陈硕.跨文化视角下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播——基于华中地区某高校留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3,43(3):49-55.
吴海峰.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4):99-112.
薛翔,丁慕涵.来华留学生的影像协作生产与跨文化传播内在逻辑[J].对外传播,2024(8):46-49.
王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来华留学教育中的文化认同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3,31(7):102-109.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