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孕育历程

作者

摘要

本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梳理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孕育历程。首先,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的萌芽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接着探讨了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民主的发展及其与经济改革的互动;最后,重点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逐步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完善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引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西部开发大致经历了开发救国、开发立国、开发富国、开发强国四个阶段,在各时期西部开发战略 方针指引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历史性巨变。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关键特点,有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再到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的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化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历程,分析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制度化与具体化,探讨其在现代化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及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1 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

在这一时期,人民民主的初步发展表现在推翻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构建以工农联盟为核心的新国家政权。广大工农群众,尤其是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参与土地的重新分配,这体现了早期的民主活动。领导层倡导建立民众参与政治决策的体系,尽管起初仅限于基层,却为人民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随着革命的胜利,人民民主的思想得以确立,为新中国的成立及后续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民民主的探索与实践

2.1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构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着国家的重建和社会的稳定问题。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体制的构建尤为重要。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党确认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党的领导是这一体系的核心,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政府建立了统一的人民政府体系,设立了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便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实现国家的统一治理。同时,社会各界开始逐步适应并理解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功能和运作方式,人民民主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具象化。

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建与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党的领导层决定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广泛的群众代表参与国家政治决策。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这一制度的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代表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核心机制。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成为人民意志的表达者,肩负着立法、决策、监督等职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发展为更加成熟和规范的政治体制,其作用在中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中愈加凸显,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参与决策机制的初步设立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参与决策的机制逐步得以设立,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探索过程。随着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整合和建设,党和政府逐步形成了包括政党协商、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机制。这些机制允许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政治决策,虽然这些形式与今日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尚有差距,但为中国日后的民主政治实践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在制定国家重大政策时,党通过与群众的互动,努力探索人民参与决策的途径。即使在此时期,参与决策的主要形式仍然是通过党内集中的方式进行,但不断提升群众的政治参与感和民主意识,也为后来的民主改革积累了经验。

2.4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群众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群众政治参与呈现出更多具体化的表现。随着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广泛的人民群众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土地的集体化和公私合营的推进过程中,农民和工人群体的积极参与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民主性质。党通过动员群众的方式,要求各阶层在国家改造过程中参与集体决策。这一时期,群众的政治参与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他们在改造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土地改革中参与分配,还是在合作化运动中推动集体农业化,人民群众的参与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也为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3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民主的发展

3.1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旨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这一时期,党内民主得到加强,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贯彻,党和政府的职能逐步分开,行政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同时,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得到拓宽。这些改革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经济改革与社会民主的互动

经济改革与社会民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提升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愿。经济改革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多元化,推动了社会民主的发展。同时,经济改革也需要民主政治的保障,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有助于防止权力滥用,保障经济改革的健康发展。因此,经济改革与社会民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1-3]

3.3 提升人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和履职机制得到加强,代表性和广泛性不断提高。政协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党和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会、听证会、网络平台等,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和平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4 法治建设与人民民主的结合

法治建设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法治建设步伐,制定和完善了大量法律法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为人民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同时,法治建设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依法治国有助于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法治与民主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4]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4.1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提出与内涵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民主形式和内容的全面创新与深化。其核心理念是将人民民主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的全过程。全过程民主并非仅限于选举和投票,它强调在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当充分保障人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人民的意志能在各类决策和执行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强调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方式,保证人民在全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民主权利,推动建设更为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结构,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

4.2 新时代人民民主建设的主要措施

新时代人民民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全面参与和全面体现。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代表的广泛代表性,确保人民意志在立法、决策和监督中得到体现;二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人民政协等多种平台,广泛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增强社会各界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决策的参与;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建立电子民主、在线投票等新型参与方式,提高社会各阶层对政治过程的参与度;四是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推动民主决策和依法治理的结合,以保证各项决策更具民主性和合法性。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人民民主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为实现全民共享的治理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5]

4.3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关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现代化治理体系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推动政府与人民之间更加紧密和高效的互动。首先,通过广泛的民主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治理体系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治理效能。其次,民主监督机制的加强促进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防止了权力滥用,提升了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再次,人民通过多渠道参与政策制定与执行,增强了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协调。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国家向更高水平的治理现代化迈进。

4.4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民主体地位强化

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主体地位的强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要求和实践途径。通过完善民主制度和强化政治参与,人民不仅在选举中行使投票权,还在政策制定、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实现广泛参与,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具体实践中,强化人民主体地位表现为强化法治保障、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全面展开,推动民众从单纯的选举投票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政治参与转变,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发声机会。人民通过充分参与政府决策,进一步塑造社会的政治生态和发展方向,实现自我利益的表达与保障,最终形成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公正的社会政治环境。这一进程不仅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

5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未来发展

5.1 持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持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动民主制度的完善化、程序化和法治化。深化改革的重点包括:优化政府决策机制,推进基层民主,提升民主的参与性、透明性和公正性;强化党内民主建设,推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相结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直接民主相结合,使民主决策更为科学、合理。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民主的表达和实现更加广泛、有效,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2 推动更多社会群体参与政治决策

为了更好地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未来的重点应是推动更多社会群体参与政治决策。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广泛参与,能有效丰富民主形式,使其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首先,应该加大基层民主建设力度,扩大农村、城市基层组织的民主决策和监督功能,增强人民群众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其次,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民主权利保障,确保女性、少数民族、老年人等群体的意见和需求能够充分反映在政治决策中;再次,通过发展数字民主技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升社会群体参与决策的便捷性和效率。这些举措将推动社会群体在各类政治决策中的广泛参与,确保民主决策更加公正、全面和透明。

5.3 提升法治保障与民主保障体系

提升法治保障与民主保障体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和民主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保障为民主提供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而民主的实践也能推动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民主相关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同时,法治体系的完善也应加强对民主决策过程的监督和规范,避免权力滥用和决策失误。此外,要推进数字法治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法律和民主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最终,法治保障和民主保障的不断增强,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确保民主在整个政治体制中的有效实现。

5.4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对中国的治理体系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对民主制度的关注日益增加,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模式提供了独特的治理经验,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国家治理模式更加关注民众需求和意见,能为全球治理提供一种更加包容、公正的治理模式。其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民主决策和全球治理的深度融合,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提供了中国智慧。最后,全球治理中注重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的趋势,为各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全过程人民民主模式的推进,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可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产生积极影响。

结语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不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随着新时代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人民民主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加强,也在国际社会中展现了中国式治理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谭振义,梅涵钰,李静.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部开发的历程与经验[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4):36-43.

[2]李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20.

[3]尹建军.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实践[J].党建研究,2018,(08):62-64.

[4]刘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价值[D].浙江财经大学,2013.

[5]陈国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到社会主义建设纲领[J].云南学术探索,1998,(02):4-8.

作者简介:孟源(2000.08-),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课题: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作用研究(KYCX24_4195)”

参考

谭振义,梅涵钰,李静.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部开发的历程与经验[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4):36-43.

李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20.

尹建军.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实践[J].党建研究,2018,(08):62-64.

刘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价值[D].浙江财经大学,2013.

陈国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到社会主义建设纲领[J].云南学术探索,1998,(02):4-8.

作者简介

  • sci-open@163.com
    江苏省委党校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