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现状与救助对策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性逐渐提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也逐渐变得更加明显,因此这类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并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救助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中职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前言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职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特殊成员,他们面临着学习技能、就业压力以及融入社会等多重挑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这些挑战尤为突出。截至2021年我国中职学生在校人数达到1663.37万人,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86万人,在这种背景下中职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家庭也在不断增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物质和心理上对其进行有效救助,以便推动中职学生健康持续发展。
1 对家庭贫困学生开展救助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时代下中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类各样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感,并且伴生其他的心理问题。而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自信、乐观的心态,并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逆境应对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社会复杂的社会环境,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目前我国十分重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类政策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情况之后,借助相关的政策对学生进行经济救助,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家庭压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切的关心,进而帮助学生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为社会提供更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基础[1]。
2 新媒体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新媒体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其困难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救助时还需要采用合适的辅导方式,而想要对其进行有效救助,还需要明确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抑郁、焦虑、自卑情绪并存。中职学生在步入中职院校之后,其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家庭的经济压力并没有那么大,而中职院校的学习则需要家庭承担学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来自家庭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可能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同时由于在中职阶段部分贫困学生的成绩与其他学生有较大差距,这也会使学生出现焦虑等情绪。学生长时间处于这种焦虑和自卑的状态下,就容易出现抑郁的情况。此外,中职院校的生源通常来自不同地区,而贫困家庭的学生与非贫困学生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都有所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给贫困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2]。
2.自我封闭现象。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家庭贫困的学生通常会存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就会形成优良的美德。而通常情况下贫困学生受到家庭的经济压力,对自我认同程度较低,从内心认为自己的出身卑微,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无法突破家庭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形成学生情感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进而导致较高的贫困认同。此外,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尤为担心被别人嘲笑,因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同时,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进行同学聚会,但是如果聚会是以经济基础为前提进行的,部分贫困的学生就会因为经济基础较差,担心被其他人看不清,认为自己的生活始终比别人低一等,进而无法在活动中与集体进行融入,即使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也会因为自卑的心理减少参加活动的次数,长此以往这类学生就会逐渐脱离集体,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
3.攀比、妒忌心理。在中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比如其他学生、邻居的嘲讽、经济拮据、家庭贫困等因素,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就容易出现嫉妒和攀比心理。这种影响会在学生步入中职院校之后变得更加明显,这是因为中职院校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消费观念都有所不同,并且由于部分院校管理并不严格,导致学生之间的吃穿用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不仅日常三餐丰富,还会在平时购买一些昂贵的小零食,而且在休息时会举办丰富的活动,比如去旅游、游乐场、聚餐等,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只能满足日常的生存需要,并且在休息时只能回到家中操持家务,这种明显的生活对比会使得学生面对家庭现状而失去理性思考,进而出现攀比心理。
3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家庭方面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虽然解决了历史性绝对贫困的问题,但是不同区域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偏远地区还存在返贫的风险。同时,由于贫困家庭的成员较多伴随着疾病而丧失劳动力,或者由于子女较多,因此导致经济支出过大。在这种家庭的学生与城市家庭相比,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比如因为父母的经济收入较低,或者失去了劳动能力,学生在上学时不仅要承受学业的压力,还需要面临生活费、学费的压力,这种过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同时,家庭困难的学生在中职院校学习中通常会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待,家里人都指望靠学生求学来改变家庭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压力会变得更大。此外,一些贫困家庭的父母学历通常较低,采用的教育方式并不科学,而且家庭内部也不够和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性格也比较孤僻[3]。
3.2 自身因素
我国心理学家对中职学生心理状态的研究表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与自身有很大的关系,其他原因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这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自身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无法进行改变,并且认为得到其他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没有得到帮助,就会生出不断地抱怨。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表现出迫切的成功期望,并且具有勤劳敢干、刻苦学习的精神,但是一旦这部分学生受到挫折之后,就缺乏坚定的意志,逐渐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是自己的实力不足导致事情失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在面临事情时首先生出的想法就是我不行[4]。
3.3 社会方面
从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与社会对待贫困群体的普遍态度密切相关。在一些社会文化中,经济地位往往与个人价值被直接挂钩,这种观念可能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社会互动中感到自卑和无力。此外,当前媒体对成功的定义多与财富、地位挂钩,使得这些学生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感到无所适从。此外,从社会形势来看,在之前的3年中社会经历了疫情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出行诸多不便,只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变得更重。
3.4 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和塑造心理素质的平台。然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环境可能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心理健康需求。比如尽管学校中有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但是受到地区的限制,学校资助名额有限,无法确保所有贫困学生都能被资助,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心无力。同时贫困学生在受教育方式、寝室管理以及课外活动上的选择与经济良好的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学生的心理认知也会受到影响。
4 新媒体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救助对策
4.1 对贫困学生的个体潜能进行激发
对于贫困学生的救助,教师需要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注重学生认知和意志的正确培养,使其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首先,教师在对学生引导过程中需要为贫困学生树立客观、理性的自我评价观,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盲目地攀比,并且不能因为某一件事情的失败就自暴自弃,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参与 集体活动,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努力在实践中获得学生和教师的认可。而在意志力的培养上,贫困家庭的学生要有迎难而上的能力,在面对困难时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能遇到挫折之后首先想的是放弃,要对自己进行自我调节,将面对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多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沟通,在放松压力的同时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需要在平台上多观看一些真实的励志内容,学习和自己相似背景的人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种榜样效应能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小成就,获取积极反馈,从而逐步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和增强自信心。最后,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社交方式也逐渐发生改变,学生可以在线上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这种同辈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孤独感,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5]。
4.2 注重对贫困家庭的心理帮扶
在学生的教育中家庭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站,家庭氛围的和谐健康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应该因为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以及家庭的贫困在学生面前漏出悲愤情绪,而是要主动关注学生的成长状况,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家长需要进行关切的询问,并对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劝解。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可以通过通讯工具增强与家庭的交流频率,教师应搭建以家庭为单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在日常教育中为家长提供及时的教育策略,并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情况。其次,学生求学过程中通常会远离家庭,而亲子沟通是家庭支持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因此家长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情况,并且家长要在通话过程中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谈话期间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进而增加学生对家庭的信任。最后,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与家庭的交流活动,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家庭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双方的努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4.3 构建学校层面的心理帮扶机制
从中职院校的角度看,学校需要为贫困学生树立一个自信、自强的精神观念,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因此,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全面的心理帮扶机制。首先,各院校需要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专家,定期到学校中开展宣讲活动,为家庭与专家构建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场合,通过专家的指导为贫困家庭的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帮助,进而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学生的班主任作为学生接触作为密切的教师,承担着班级同学的辅导工作,因此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与学校管理者进行密切配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针对班级中贫困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资助,以便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学校要针对校内的贫困学生建立一个档案柜,并重点标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开展有效的干预工作。
4.4 借助社会力量解决学生困难
我国在2021年召开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在会议中提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要对源头进行治理,要将育德和育心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引导。而社会作为接受教育者最终的平台,社会对学生的引导也十分重要。因此在贫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引导责任,各学校要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协同帮扶的工作制度,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状态监控,通过社会力量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和心理上的帮扶,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中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学校要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本文从自身、学校、社会、家庭的角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新莉.中职家庭经济困难新疆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4,26(7):69-73.
[2]杜秀菊,李沫,张少如,等.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2):261-262.
[3]李赟,农色兵.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学生精准心理问题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37(2):56-59.
[4]罗斐,李溢华,方兴.边远山区中职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J].科教导刊,2024(5):137-139.
[5]张新莉.中职家庭经济困难新疆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以天津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4(7):69-73.
作者简介:滑明林,男,(1974—),河南省泌阳县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于泌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课题名称: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ZJ230000241
参考
张新莉.中职家庭经济困难新疆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4,26(7):69-73.
杜秀菊,李沫,张少如,等.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2):261-262.
李赟,农色兵.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学生精准心理问题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37(2):56-59.
罗斐,李溢华,方兴.边远山区中职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J].科教导刊,2024(5):137-139.
张新莉.中职家庭经济困难新疆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以天津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4(7):69-73.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