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关联性阅读:助力语文学习立体建构的有效路径——以《红楼春趣》教学为例

作者

摘要

本文聚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深入探究关联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阐述了关联性阅读对于打破文本孤立、构建学生立体阅读思维、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通过剖析《红楼春趣》教学中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并详细阐述基于跨维度关联的教学重构策略,包括单元互读、文本内外关联、生活经验联结等方面。同时,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明确单元整体教学价值、跨维度关联实践意义以及学生思维立体发展的成果,为语文关联性阅读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语文教学朝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方向发展。

1 引言

在语文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当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深度阅读能力已成为教育的核心追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设立 “整本书阅读” 任务群,明确要求学生 “感受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新方向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红楼春趣》作为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古典名著” 主题的关键课文,在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和文学素养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处于整合单元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迈向整本书阅读的关键节点。然而,传统单篇教学模式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师对文本剖析孤立,学生难以挖掘文本内涵、形成系统阅读策略和立体阅读思维,对古典名著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

关联性阅读理论强调打破文本间的孤立状态,建立多元联系,使学生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文本,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本研究以《红楼春趣》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关联性阅读理论进行教学实践,助力学生构建立体阅读思维,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2 《红楼春趣》教学中的问题与困境

2.1 单篇教学的局限性

在统编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教师在《红楼春趣》教学时,通常将重点置于课文中放风筝的情节和宝玉的性格特点分析上,对与单元内其他课文的关联性挖掘不足。在分析宝玉性格时,教学方式较为简单,教师往往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宝玉的语句,便直接总结出其率真、孩子气等特点。这种教学使得学生对人物特点的理解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形成原因的深入探究。

学生无法将对宝玉的理解与单元中其他英雄人物的分析方法相联系,阅读策略难以迁移运用。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学生虽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理解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但在学习《红楼春趣》时,却难以运用同样方法深入理解宝玉的性格特点,无法发现不同人物形象塑造的共性与差异,不利于学生系统阅读能力的培养[1]

2.2 文化意象的理解断层

《红楼春趣》中风筝这一文化意象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然而,由于学生对《红楼梦》原著缺乏整体认知,很难将文中放风筝的情节与整本书的主题和人物命运建立起联系。在课堂上,当教师提问 “风筝在文中仅仅是一种玩具吗?” 时,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表面回答放风筝是一种娱乐活动,对于其背后隐藏的寓意,如暗示人物命运的发展、体现封建家族的兴衰等,学生毫无头绪,无法深入思考。这是因为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经验,无法将课文中的细节与整本书的宏大主题相结合,导致对文化意象的理解出现断层,难以领略古典名著深厚的文化内涵。

2.3 思维的单一性与封闭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关联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意识淡薄。在阅读《红楼春趣》时,学生往往只关注课文本身的故事情节,不会主动联系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中的《红楼梦》片段,也不会思考文中的情节与古代文化习俗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生不会将课文中放风筝的场景与古代清明节放风筝的传统习俗相联系,无法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去理解文本[2]。这种思维的单一性与封闭性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使他们难以挖掘出文本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3 问题溯源与分析

3.1 单元整体意识薄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单元导读页和语文要素所提供的教学指引,导致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的理解模糊不清。在教授《红楼春趣》时,没有引导学生将其与单元内其他课文(如《草船借箭》《景阳冈》)进行有效的关联,学生无法发现不同课文在阅读方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难以形成系统的阅读策略。单元导读页和语文要素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重点,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整体意识,无法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3.2 文本关联性挖掘不足

教师对文本内部的关联(如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文本与外部的关联(如原著的整体架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等)挖掘不够深入。在讲解《红楼春趣》时,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没有将课文内容与《红楼梦》的整体背景相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发现人物形象塑造的多元性以及文本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3]。在分析宝玉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系对宝玉性格塑造的影响,也没有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在整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较为片面,无法全面把握文本的丰富意蕴。

3.3 跨维度关联能力缺失

在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跨维度关联能力的培养,没有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学生在阅读时,无法将课文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也不能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辅助理解语文文本,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学习《红楼春趣》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从历史等角度去理解课文,学生无法从历史背景中去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导致思维局限在单一的语文知识层面,难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

4 基于关联性阅读的教学重构与突破

4.1 单元互读,建立整体认知

4.1.1 关联单元目标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导读页,明确本单元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这一目标。通过提问 “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一直在学习古典名著,大家还记得单元导读页告诉我们要学习什么吗?”,引导学生回忆单元目标,强化学生的单元整体意识[4]

当学生回答出要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后,教师进一步提问 “那之前我们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时都用了哪些方法呢?”,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阅读方法,如猜测理解字词、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等,并强调在学习《红楼春趣》时也可运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法指导,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4.1.2 对比人物形象

教师组织学生将宝玉与单元内其他英雄人物(如诸葛亮、武松)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小组 1 代表率先发言:“诸葛亮足智多谋,在《草船借箭》里,他凭借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准把握,巧妙布局,轻松就借到了十万支箭。他在谋划过程中,言辞沉稳且条理清晰,面对周瑜的刁难,不慌不忙地说出借箭计划,尽显智慧与从容。行动上,指挥船只调度时镇定自若,没有丝毫慌乱。从神态上看,眼神坚定自信,自始至终都透着胸有成竹的气势。”

小组 2 代表发言:“在《红楼春趣》里,宝玉更多展现出率真、孩子气的一面。就拿放风筝来说,风筝放不起来的时候,他着急得不行,直接喊出‘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言语直白又充满情绪化。动作上也十分随性,急切地让人拿顶线来放,还跺脚表达自己的急躁。他的情绪完全写在脸上,着急生气时满脸懊恼,可一旦玩得开心了,又尽情玩耍,毫不掩饰[5]。”

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并进一步引导思考:“那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呢?” 小组 3 代表起身回应:“这充分说明不同的人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古典名著里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像诸葛亮,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他足智多谋、沉着冷静。而宝玉生长在富贵之家,备受宠爱,生活环境单纯,没经历过太多磨难,才养成了天真烂漫、率真任性的性格。还有武松,他在江湖闯荡,练就了高强的武艺,也塑造了他勇敢无畏、豪爽倔强的性格。这些人物形象都生动鲜活,各有特色,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典名著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们对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且能够将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不同文本的阅读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对比结果,使人物形象的特点更加清晰有条理,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

人物 出处 语言特点 动作特点 神态特点 性格特点 形成原因
宝玉 《红楼春趣》 言语直白、情绪化,常率性而发,充满孩子气,例如看到风筝放不起来就喊 “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行为随性,像放风筝时因风筝飞不起来,急切地让人拿顶线来放,跺脚等动作表现出他的急躁 易喜易悲,情绪明显表露于神色,着急生气时满脸懊恼,开心时则尽情玩耍 率真、孩子气、任性,富有同情心 生长于富贵之家,备受宠爱,生活环境相对单纯,较少经历世事磨难,养成了天真烂漫的性格
诸葛亮 《草船借箭》 言辞沉稳、有条理,分析局势清晰透彻,如对周瑜承诺借箭时,条理清晰地说出计划 行动冷静、从容,指挥船只调度时有条不紊,借箭过程中镇定自若 神情淡定、自信,眼神坚定,面对周瑜的刁难和曹军的箭雨都面不改色 足智多谋、沉着冷静、有远见卓识 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历练,使其具备了洞察局势、冷静决策的能力;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其智谋提供支撑
武松 《景阳冈》 说话豪迈、简洁有力,透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像对店家说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动作迅猛、果敢,打虎时动作刚劲有力,如一闪躲开老虎攻击,接着乱踢、猛打 眼神坚毅、凶狠,面对老虎毫无惧色,透着一股狠劲 勇敢无畏、武艺高强、豪爽、倔强 江湖闯荡的经历塑造了他的侠义心肠和勇敢的性格;自身高强的武艺给予他自信和底气
Table 1.

4.2 文本内外关联,深化文化理解

4.2.1 原著链接

教师适时补充《红楼梦》第五回中关于风筝的判词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引导学生思考其与文中放风筝情节的联系。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补充一段《红楼梦》原著里的内容,‘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结合我们课文中放风筝的情节,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可能暗示了什么呢?” 学生们积极思考,生 1 回答:“可能暗示风筝最后会飞走,就像人会分离一样。”生 2 回答:“也许和书中人物的命运有关,他们的命运就像风筝一样身不由己。”教师肯定学生的思考,并进一步引导:“大家的思考很有深度,其实在原著中,很多情节都有着这样的暗示,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通过补充原著内容,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原著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情节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为学生阅读整本书奠定基础。

4.2.2 文化溯源

教师介绍传统风筝文化,如 “放晦气” 的习俗,并结合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 “放风筝” 的深层寓意。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古代放风筝的场景和习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讲解“放晦气”习俗时,教师详细介绍其由来和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里宝玉他们放风筝是否也有这样的含义。

教师提问:“在古代,放风筝有‘放晦气’的说法,就是把不好的运气放走。大家想想,课文里宝玉他们放风筝,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含义呢?”生 1 回答:“好像是,他们都玩得很高兴,也许就是想通过放风筝把不好的运气都放走,让自己和家人都平平安安的。”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介绍曹雪芹对风筝的研究,强调风筝在当时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以及与《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紧密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宝玉放的美人风筝可能预示着他和身边女性的命运,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文化溯源,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3 生活经验联结,促进情感共鸣

4.3.1 生活关联

教师设计情境任务“如果你是宝玉,面对‘美人风筝’飞不起来会怎么做?”,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理解人物性格。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宝玉,身处当时的情境中。学生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想法,生 1 说:“我可能会很着急,不停地调整风筝的角度,换个地方再放,一直想办法让它飞起来。”生 2 说:“我也许会生气,把风筝扔在一边,觉得太扫兴了。不过可能过一会儿又会忍不住去摆弄它。”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文中宝玉的表现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宝玉率真的性格特点,增强了对人物的理解和情感共鸣。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相联系,使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理解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4.3.2 批判性思考

教师将《红楼梦》中对女性的描写与中国古代史书传统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曹雪芹把女性写成独立鲜活生命的创新性和伟大之处。同时,对作者自揭其短为女子作传的行为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对 “自揭其短” 行为的看法。

教师提问:“其实在‘红楼春趣’中,除了宝玉是一位男性,其它的都是女性。那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作者为什么要写女性呢?《红楼梦》究竟在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说是在讲宝黛钗的爱情故事,有人说是在讲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甚至还有人说是在讲反清复明。教师引用鲁迅的话“从红楼梦里,才子看见了缠绵,革命家看见了排满,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让学生明白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有不同的理解。

教师展示《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自云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政,实傀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自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可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忏悔警示,二是为闺阁女子作传。教师强调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女人通常是男人的附庸,而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女性写成一个一个独立鲜活的生命。通过这样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分析作品,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古典名著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和思想。

结语

通过单元互读和跨文本关联,学生构建了更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了阅读能力。在学习《红楼春趣》的过程中,学生将之前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进行运用,并且通过对比不同人物形象,对古典名著中人物的塑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古典名著虽然故事不同,但在阅读方法和人物塑造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为学生今后阅读更多古典名著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支持。在学习《三国演义》时,学生能够运用在《红楼春趣》中学到的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来理解人物性格的方法,更好地理解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形象。单元整体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文本之间建立联系,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4]江海平.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学生法治素养教学[J].天津教育,2024,(33):37-39.

[5]何国平.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4,(33):46-48.

  • [1]王小明.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关联的重要性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2):56-57.
  • [2]李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9,(15):45-47.
  • [3]赵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分析——以描写四季的课文为例[J].语文建设,2020,(08):34-36.
  • 作者简介:胡慧忠(1994.0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安徽宣城,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关联性阅读。

如何引用

胡慧忠. (2025). 关联性阅读:助力语文学习立体建构的有效路径——以《红楼春趣》教学为例. 教育理论与研究, 1(2), 15–20. 取读于 从 http://8.219.207.158/index.php/ETR/article/view/424
下载引用

参考

王小明.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关联的重要性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2):56-57.

李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9,(15):45-47.

赵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分析——以描写四季的课文为例[J].语文建设,2020,(08):34-36.

江海平.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育学生法治素养教学[J].天津教育,2024,(33):37-39.

何国平.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4,(33):46-48.

作者简介